题目

《儒林外史》由谁人所作?

0421ph001
《儒林外史》书影
0421ph001

《儒林外史》是清代长篇章回小说,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科举世家,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但是,从他的父亲起,家道中落,父亲去世后,那些书香世代的族人竟来争夺他父亲的遗产,令他大受刺激。从此以后,吴敬梓变得放荡不羁、愤世嫉俗。争产事件使他对当时上流社会更为蔑视,并激起他的反抗精神和批判意识。不久,吴敬梓的家财散尽。在贫困生活磨练下,他由愤激走向深沉。33岁时,贫困的他从家乡全椒来到“处处得风气之先”的南京。活跃的江南文化,开拓了他的眼界,使他从个人的不幸和痛苦中解脱出来。他看到了社会腐败,以及知识分子的整体命运。

0421ph002
吴敬梓塑像
0421ph002

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他起初因病未能赴试,后来则因看透科举的为害,视功名富贵如瘟疫,索性放弃诸生籍,专心努力从事文学创作。他终于在贫病交加之中去世,只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讽刺巨著《儒林外史》。吴敬梓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他认为人生不应被功名利禄所捆绑,人最高的精神境界是在于能否放弃名利,而不在于地位高低。故此,他最痛恨势利和虚伪的行为,最鄙视名利之徒,反而尊重一些甘于淡泊的平民。

bulb

“博学鸿词”科

一种非定期的科举考试,因皇帝特别下诏才会举行,只有得到地方官员推荐的平民才可参加。

bulb

诸生籍

诸生籍即科举考试中“秀才”的资格。

《儒林外史》开宗明义,将一位富有平民色彩的王冕作为儒林的榜样。在《儒林外史》中,下层平民的善良纯洁,常常被作者用来反衬上流儒林社会的卑鄙无耻。堕落前的匡超人说:“有钱的不孝父母,像我这穷人,要孝父母又不能,真乃不平之事。” 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在小说结尾,作者赞扬了四个市井奇人,他们各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不卑不亢。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吴敬梓对平等和自由的理想,就是不以功名富贵和地位高低来衡量人的价值。作者对于自食其力、不愿嫁给盐商为妾的才女沈琼枝,也给以极大的同情和赞扬。

bulb

王冕

王冕(1335—1407年),字元章,元末明初诸暨(今属浙江)人。年少时十分贫苦,其后自学成才,博通典籍,而且善于绘画竹石梅花。朱元璋曾征他为官,但被拒绝。《儒林外史》的王冕跟历史上的王冕并不完全一样。

《儒林外史》凝结着吴敬梓一生的深刻观察和思考。这种观察和思考,集中在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生活经历和历史命运之上,并由此涉及到当时的吏治、教育,乃至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在艺术家本能驱使下,他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成《儒林外史》。在清代这个小说作家不受重视的时代,吴敬梓仍是那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创作《儒林外史》。他创作这书的另一动机,就是借此表达他儒家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人生理想主要通过小说中一系列“真儒” 的形象来体现;社会理想主要透过小说中有关祭祀泰伯,以及萧云仙招集流民,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等事例来展现。

bulb

八股

八股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规定的应考文体。文章对格式、体裁、用语、字数有严格规定,结构可分为破题、承题、起讲、提比、虚比、中比、后比、大结八部分,因此名为“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多以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的语句命题,考生议论的标准则以宋儒朱熹注的四书为依据。

0421ph003
南京吴敬梓故居
0421ph003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14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