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mainsite_psd_aomenqi01_2
mainsite_psd_aomenqi01_2

鴉片戰爭後,香港正式開埠,澳門失去原來的國際海上貿易優勢,澳葡政府的財政收入大為減少。為了擴大財收,澳葡政府推行專營承充制,拍賣某些貨品、服務、行業的經營權,競得者可獲專營權,在政府法律保護下,實行壟斷性經營,並按合同規定向澳葡政府繳交承充金。一些行業,包括賭業、鴉片業和娼妓業也得以合法經營,納入專營承充的項目,甚至成為澳葡政府的經濟支柱。除了黃賭毒等扭曲的行業外,澳門在十九世紀中葉也成為惡名昭彰的苦力貿易港口,設有多家俗稱「豬仔館」的招工館,把華人契約工運送到海外。儘管鴉片、娼妓和苦力貿易為澳門帶來龐大收入,但也使澳葡政府受到國際社會批評和指責,最終澳門禁止這些扭曲的行業。唯有賭業,可以持續存在和發展。

賭業在十九世紀的澳葡政府財政中佔比如何?為何澳門賭業能一枝獨秀?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aomenqi01_1
mainsite_psd_aomenqi01_1

                       十九世紀末澳門的茶樓、客棧和賭館。(利冠棉先生收藏,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ebook

澳葡政府把賭博納入徵稅範圍可追溯至1848年,當時澳門總督亞馬喇(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禁止在賭館或旅館外賭博,合法的賭博則加以徵稅。1850年代起,澳葡政府逐漸把各種賭博項目納入專營承充之中,包括番攤、闈姓、彩票、白鴿票等,讓商人出資競投各個項目。直到1931年,政府才把所有賭博項目合併為俗稱「賭牌」的博彩專營合約。

mainsite_psd_aomenqi01_2
mainsite_psd_aomenqi01_2

十九世紀末澳門的華人賭館,圖中各人正在賭番攤。(利冠棉先生收藏,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mainsite_psd_aomenqi01_3
mainsite_psd_aomenqi01_3

位於黑沙環的澳門萬國賽馬會,由盧廉若等商人建設,於1927年開幕,1941年後停辦,而馬場的土地則荒廢作木屋區和菜地。(利冠棉先生收藏,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mainsite_psd_aomenqi01_4
mainsite_psd_aomenqi01_4

                     新中央酒店原名「總統酒店」,在1931及1937年先後由源源公司(豪興公司)及泰興公司於酒店內開設賭場,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mainsite_psd_aomenqi01_5
mainsite_psd_aomenqi01_5

             葡京酒店在1970年落成,曾經是澳門最大規模的賭場,也是澳門賭業的標誌。

ebook

澳門歷史上曾經出現幾位壟斷賭業的人物,一般媒體稱這些在博彩業獨佔鰲頭的人為「賭王」。十九世紀末,盧華紹(盧九)先後投得番攤、闈姓、仁慈堂彩票等項目,並且長期壟斷這些項目的專營權。雖然盧華紹其後因經營廣東闈姓失敗而自殺,但其長子盧廉若仍然保持家族對澳門賭業的壟斷地位。

1931年,澳葡政府推出首個博彩專營合約,結果以范潔朋為首的源源公司投得,但當時廣州和深圳正開放賭業,使源源公司生意慘淡,經營三年便結束。1937年,原在深圳開賭的傅德蔭(傅老榕)與澳門商人高可寧合作,以泰興公司投得澳葡政府的博彩專營權,開始長達二十多年的賭業經營,直到1962年才轉手,改由以何鴻燊、霍英東、葉漢、葉德利等為首的澳門旅遊娛樂股份有限公司經營博彩業。

mainsite_psd_aomenqi01_6
mainsite_psd_aomenqi01_6

建於1972年的回力娛樂場,原本設有回力球場,停辦後改為賭場和戲院。(利冠棉先生收藏,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mainsite_psd_aomenqi01_7
mainsite_psd_aomenqi01_7

逸園賽狗場的跑狗在比賽。逸園賽狗場在1931年啟用,5年後停辦,1963年恢復營辦,為亞洲最後一個賽狗場,2018年停業。

mainsite_psd_aomenqi01_8
mainsite_psd_aomenqi01_8

    福隆新街的歌姬。澳門的福隆新街、福榮里、清平正街一度妓館雲集。

ebook

澳葡政府在1851年起頒佈娼妓業的章程,標誌着娼妓業合法化。按照章程,政府要求所有妓館必須登記,並要求妓女們每年需在醫院作體檢。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妓館主要集中在內港一帶,其中以福隆新街、福榮里和清平正街最著名,合稱為「花國三街」。當時的妓女還包括歌女、舞女等賣藝者,為客人作歌舞表演。澳門娼妓業一直運作至抗戰結束後,1948年才被澳葡政府取締,並於1954年遭全面禁止。

mainsite_psd_aomenqi01_9
mainsite_psd_aomenqi01_9

司打口(柯邦迪前地)在十九世紀曾是澳葡政府的海關和泊口,而前地旁邊的黃色小屋因曾用作儲放鴉片,被稱為「鴉片屋」。鴉片業曾是澳門的重要行業。(陳顯耀先生攝影及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mainsite_psd_aomenqi01_10
mainsite_psd_aomenqi01_10

     大批中國苦力乘船出國打工。十九世紀後半期,澳門是苦力貿易的重要港口。

ebook

雖然葡萄牙在1836年已禁止奴隸貿易,但澳門在1850年代起漸漸成為苦力貿易港口。與奴隸不同,這些苦力是華人契約工,理應是他們「自願」與資方簽訂工作契約,但實際上這些工人很多都是遭綁架、欠下巨債、遭受欺騙等,被迫出洋從事苛刻的工作。當時,由澳門出發的苦力主要前往古巴或南美洲其他地方,取代黑奴在種植園工作,際遇更慘的人更會被派到海島上收集鳥糞(鳥糞屬高價肥料,在採集的地方,工作環境惡劣、地形崎嶇陡峭,危險非常),而他們幾乎是日以繼夜地工作,不少人因過勞、染病、工傷而客死異鄉,也有人因忍受不了而自殺。由於澳門的苦力貿易惡名昭彰,澳葡政府在1874年下令禁止苦力貿易,但這種骯髒貿易仍繼續暗中活動了一段時間。

賭業在十九世紀的澳葡政府財政中佔比如何?為何澳門賭業能一枝獨秀?

自1850年代起,澳葡政府透過賭業中的番攤、闈姓、白鴿票等專營承充取得鉅額收入,佔政府收入比例達百分之五十,而在1882至1910年間更接近百分之六十。澳門賭業繁盛,不但是由於廣東的好賭之風,也是受廣東和香港的禁賭政策所影響,使澳門賭業能一枝獨秀,直到今天仍然是澳門最重要的經濟支柱。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澳門遺產學會副理事長勞加裕先生(圖4、5)、澳門基金會(圖1-3、6、9)、FOTOE(圖7、8、1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