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mainsite_psd_aomenqi02_5
mainsite_psd_aomenqi02_5

雖然黃賭毒行業一度成為澳門重要的經濟支柱,但實際上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手工業也是澳門重要的行業,其中造船業、炮竹業、神香業和火柴業更被稱為「澳門四大手工業」。此外,澳門也有煙草、織造、焙茶等手工業。相較於二十世紀後期興起的近代工業,傳統手工業只需密集勞動力,因此澳門不少家庭依靠手工業來幫補生計,養活了大批人口。另外,不少廠商也利用澳門的貿易地位,把神香、炮竹、火柴等貨物出口到內地、東南亞、美洲和歐洲,更一度使「澳門製造」暢銷到海外市場。然而,澳門手工業在1950年代起步向沒落,逐漸被現代工業取代。

手工業為何在澳門興起?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aomenqi02_1
mainsite_psd_aomenqi02_1

 1960年代的林茂塘不但是澳門內港的避風港,也是造船廠最集中的地區。(梁志澄先生攝,澳門攝影學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mainsite_psd_aomenqi02_2
mainsite_psd_aomenqi02_2

                           造船工人正在荔枝碗的造船廠製作船隻。(陳顯耀先生攝,澳門攝影學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ebook

澳門造船業歷史悠久。自開埠以來,不少商船和漁船往來和停泊在澳門港,對造船和修船有很大的需求。昔日造船廠主要集中在澳門半島的西北海岸(沙梨頭、林茂塘一帶)、氹仔錨地(氹仔舊城區),以及路環船鋪街(譚公廟前地附近)和荔枝碗,其中荔枝碗至今仍然保留十多座造船廠。澳門造船業主要生產木船,製作以人手為主、機械為輔,在簡單搭建的船廠內造船。

除了民間造船廠,澳葡政府也設有政府船塢,曾經生產渡船、稽查船和消防船等。1987年,政府船塢與路環的造船廠合作興建「澳門號」(Lorcha Macau)木帆船,並遠航至日本、印度、泰國、葡萄牙等地。然而,隨着內地市場開放及澳門漁業沒落,造船業在1990年代已步向衰落。最後一艘澳門製造的漁船在2005年下水,標誌着澳門造船業結束。

mainsite_psd_aomenqi02_3
mainsite_psd_aomenqi02_3

小孩們在做「擯炮」工序,把炮竹編織成一串串。(李超宏先生攝,澳門攝影學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mainsite_psd_aomenqi02_4
mainsite_psd_aomenqi02_4

     女工用炮架搓捲炮竹的外殼,這工序稱作「搓炮」。

mainsite_psd_aomenqi02_5
mainsite_psd_aomenqi02_5

     工人在炮竹工場內曬炮餅。

mainsite_psd_aomenqi02_6
mainsite_psd_aomenqi02_6

   氹仔益隆炮竹廠曾是澳門其中一家最具規模的炮竹廠,也是現時保存較完整的相關工業遺址,廠內設有倉庫、辦公室、鑿炮坊、水塘、小廟等。

ebook

早在1864年,澳門已有開設炮竹廠的紀錄,1880年代更有多達十五家炮竹廠,但其後因為火藥專營承充和廣東限制出口材料,使炮竹業一度縮小。1920年代,澳門共有八家炮竹廠,不但供本地使用,也出口至海外。

炮竹生產涉及多項繁複的工序,包括調配火藥、搓炮(把紙張搓成炮殼)、鑿炮(把火藥和引線放入炮殼)、擯炮(把炮竹串起來)、包裝等,因此需要大量人手參與生產工作。同時,炮竹生產也是高危的工作,特別是配藥、鑿炮等,可能會引起意外,造成嚴重死傷。1925年台山炮竹廠爆炸後,澳葡政府把所有涉及危險工序的炮竹廠遷到氹仔,這也使炮竹業成為氹仔居民的重要生計。不過炮竹業在1970年代走向式微,各家炮竹廠相繼結業,使這個行業成為澳門的歷史。

mainsite_psd_aomenqi02_7
mainsite_psd_aomenqi02_7

售賣傳統神香的香莊。神香業曾是澳門重要手工業。

ebook

神香是華人傳統祭祀上重要的用品,因而需求很大。早在1867年,澳門已有不少生產神香的場所,而澳門第一家香莊陳聯馨香莊在1877年創辦。至於澳門最具規模的香莊梁永馨香莊,於光緒年間創辦,除了在澳門設廠,也在香港和廣州開分店。二十世紀初,由於澳門的神香品質優良,極受海外市場歡迎,不但在本地自用,也出口到內地、東南亞、美國等。直到1980年代,澳門神香業因內地改革開放而沒落,神香業最後在澳門幾乎絕跡。

mainsite_psd_aomenqi02_8
mainsite_psd_aomenqi02_8

梁永馨熊膽清火眼痛丸商標。除了生產神香,「梁永馨」也生產中醫藥。

mainsite_psd_aomenqi02_9
mainsite_psd_aomenqi02_9

澳門昌明火柴廠的火花。當時火柴盒上的貼紙,稱為「火花」。(姚鴻光先生收藏,澳門上架木藝工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ebook

相比於造船業、炮竹業和神香業,澳門火柴業起步較晚。1923年,董耀堂和董慶堂兄弟在澳門創辦昌明火柴廠,標誌着澳門火柴業的開端。當時,火柴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需求龐大,使火柴業得以迅速發展,並且出口到內地、新加坡和泰國等地。

mainsite_psd_aomenqi02_10
mainsite_psd_aomenqi02_10

左至右:澳門博物館展出多款火柴盒、民國時期澳門街頭上手拿煙斗和盒裝火柴的老人。隨着打火機普及和戰後經濟轉變,澳門火柴業在1970年代劃上句號。

手工業為何在澳門興起?

首先,內地在十九世紀中葉起戰亂頻仍,使大批人口遷移到澳門,提供大量勞動力和資金。第二,澳門港的航運有利於材料進入和貨品出口,促使貨品銷售到內地和海外市場。第三,澳門在二十世紀中葉前仍有大量空曠的土地,讓手工業得以發展。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澳門遺產學會副理事長勞加裕先生(圖6)、澳門基金會(圖1、2、3、9)、FOTOE(圖4、5、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