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二)戰後的經濟民生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7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7

雖然澳門在抗戰期間沒有陷入戰火之中,但澳葡政府為了救濟大批難民,花費大量資金購買糧食,也出售不少物資以換取食物。戰後,澳門無力發展新填海的土地,經濟處於蕭條。1947年,澳葡政府實施「繁榮澳門計劃」,批出經費發展澳門交通、基建和改善城市環境。儘管當局推出一系列改善工程,但黑沙環、新口岸等大片新填海土地仍未能發展,1980年代前更一度作為木屋區、菜園區。另一方面,澳門在戰後一度成為黃金貿易的港口,是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

澳門為何成為戰後的黃金貿易港口?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1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1

     柯維納(Albano Rodrigues de Oliveira),1947至1951年間出任澳門總督,任內推行「繁榮澳門計劃」,加快多項基建,改善交通和城市環境。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2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2

                                        1948年,澳門半島俯瞰。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3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3

1950年開幕的營地街市大樓,為當時澳門規模最大、最先進的市場,由柯維納總督主持開幕。圖為營地街市大樓外觀及大樓內的攤檔。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4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4

內港在1948年興建了一些新碼頭,包括用混凝土興建的大豐倉、廣興泰碼頭和十六號碼頭。(李玉田先生攝,澳門攝影學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5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5

1960年代的內港仍然是澳門最重要港口,除了往來外地的客輪和貨輪,也有不少漁船停泊。(李玉田先生攝,澳門攝影學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6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6

由於戰後澳葡政府無力發展新填海區,大片土地變成木屋區及菜園。(李公劍先生攝,澳門攝影學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7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7

戰後黑沙環、新口岸等大片新填海土地未能發展,1980年代前更成為木屋區、菜園區。木屋區生活環境惡劣,不但缺乏供水和供電等設施,更經常面對颱風等天災。圖為1970年代一次颱風後受水淹的新口岸木屋區,居民在風災後修補木屋。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8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8

戰後澳門,供水是長期存在的民生問題。圖為1970年代澳門居民在運水、挑水。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9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9

戰後澳門一度是黃金貿易的港口,當時澳門鑄造的金條,大量出口到中國內地、香港和東南亞。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10
mainsite_psd_aomenliu02_10

正在指揮樂隊的羅保(Pedro José Lobo),曾擔任澳門經濟局局長近20年,對澳門戰時和戰後的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他也是戰後澳門黃金貿易的主要操盤人。1956年,澳門設立以其命名的「羅保博士街」。他的兒子羅保爵士(Sir Rogerio Hyndman Lobo),曾任香港市政局、行政局、立法局議員。(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澳門為何成為戰後的黃金貿易港口?

二戰後期,以美國為首的盟國開始計劃重整戰後世界經濟。1944年,由美國牽頭的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成立,包括英國在內的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參與。該體系以美元與黃金掛勾,令黃金的使用和貿易大受限制。戰後,銀本位制度在中國和香港瓦解。隨着國共內戰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的黃金貿易走向停頓,香港亦跟從英國,納入布雷頓森林體系,禁止黃金貿易。相反,葡萄牙沒有參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因此沒有禁止私人使用黃金及黃金貿易,這便造就了澳門黃金貿易蓬勃。澳門的專營公司從歐洲入口黃金,再鑄造成金條出口到中國內地、香港和東南亞,成為戰後澳門的一大財源。當時澳門的黃金貿易既有合法,也有非法走私。直到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結束,香港的黃金貿易走向自由化,澳門的黃金貿易才逐漸式微。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澳門遺產學會副理事長勞加裕先生(圖1)、FOTOE(圖2)、澳門基金會(圖4-6、10)、其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