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三)戰後的教育發展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7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7

抗日戰爭期間,內地多所學校一度遷到澳門辦學,這些學校在戰後陸續返回內地,但不久國共內戰又引發新一輪難民潮,加上大批內地天主教人士逃往澳門,以及國共兩黨競逐,促使澳門教育事業百花齊放。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和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對澳門往後發展大有裨益。

戰後澳門的教育事業得到怎樣的發展?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1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1

左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澳門民眾自發搭建大型慶祝牌樓;右圖:工作人員在為國慶牌樓繪製油畫。(兩圖由澳門美術協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ebook

1950至1960年代的10月,澳門街道會出現牌樓爭艷奇景:先是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國慶牌樓,然後10月5日是葡萄牙共和日的牌樓,再來是10月10日雙十國慶牌樓。各種國慶牌樓的佈置不但成為澳門街道的特有風景,也是當時澳門政治的寫照。戰後的政治形勢,影響了澳門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的發展。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2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2

戰後,除了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牌樓,澳葡政府和親國民黨組織也在澳門各自搭建國家慶典牌樓。左圖:葡萄牙共和日牌樓;中及右圖:親國民黨組織搭建的雙十國慶牌樓。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3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3

戰後澳門教育受到國共競逐、澳葡政府管治的影響。圖為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成立當日,濠江中學升起五星紅旗。(濠江中學收藏,澳門中華教育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4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4

1950年代起,澳門不少工會組織成立學校,向會員的子弟提供教育。圖左至右:造船工會工羨行會館正門、位於該館的造船工人子弟學校。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5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5

1950年代海星中學校舍。海星中學原於1917年由耶穌會在廣東肇慶創辦,但在1950年停辦。其後耶穌會見澳門有大批失學兒童,於是在1955年復辦學校,並運作至今。(澳門聖若瑟修院收藏,澳門文獻信息學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6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6

蔡高中學創校一百周年紀念郵票。澳門戰後除了工會和天主教會辦校,也有基督新教團體辦校。蔡高中學前身是志道幼稚園,1946年增辦初中,提供中學教育。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7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7

香港何東爵士在1949年捐款給澳葡政府,創建官方學校與中葡文圖書館。政府徵求何東意見後,中葡學校定名為「何東中葡小學」。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8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8

澳門嶺南中學在戰時和戰後都對澳門教育作出貢獻。

ebook

澳門嶺南中學,1919年始創於廣州,初為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小學,名「通志小學」,1926年易名「廣州西關嶺南分校」,1927年增設初級中學(初中三年制)。1937年抗日戰爭期間遷校澳門,1947年正名為「澳門嶺南中學」,並增辦高級中學(高中三年制)。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9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9

左起:澳門教育家廖奉基、粵華中學校徽、粵華中學舊正門。廖奉基及其參與創辦、管理的粵華中學,對戰前和戰後的澳門教育有重要貢獻。

ebook

粵華中學於1925年由廖奉基與另一位女教育家譚綺文在廣州創辦,1928年遷校到澳門。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因應時局變化,粵華中學於1942年交由天主教鮑思高慈幼會辦學。廖奉基在教會接手粵華中學後,返回廣州從事戰時教育,戰後回到澳門繼續發展教育事業,歷任協和、蔡高、濠江等校教職,課餘猶設夜校,為業餘青年補習英文,深受學生愛戴。1957年,廖奉基不幸車禍身亡,終年62歲。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10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10

二戰後澳門中小學教育長足發展,為澳門往後的高等教育打下基礎。左圖:創辦於1981年的澳門理工學院;右圖:澳門大學正門。澳門大學創辦於1981年,初名「東亞大學」,1991年正名「澳門大學」。

戰後澳門的教育事業得到怎樣的發展?

戰後,國民黨和共產黨相繼在澳門組織工會和團體,而這些機構也開辦義學,向貧民子弟供書教學,這風潮直到1966年「一二三事件」後才結束。除了工會和團體,國共戰爭也使澳門出現新的難民潮,而澳門教會也開辦面向平民和難民的學校,不但供書教學,也向學生家庭發放救濟品。此外,澳葡政府也恢復營辦官方學校,並與葡人社團合辦商業學校。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澳門遺產學會副理事長勞加裕先生(圖7)、澳門基金會(圖1、3、5)、FOTOE(圖8、10)、其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