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时间线浏览更多

(三)战后的教育发展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7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7

抗日战争期间,内地多所学校一度迁到澳门办学,这些学校在战后陆续返回内地,但不久国共内战又引发新一轮难民潮,加上大批内地天主教人士逃往澳门,以及国共两党竞逐,促使澳门教育事业百花齐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对澳门往后发展大有裨益。

战后澳门的教育事业得到怎样的发展?

答案见下。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1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1

左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澳门民众自发搭建大型庆祝牌楼;右图:工作人员在为国庆牌楼绘制油画。(两图由澳门美术协会提供,引自澳门基金会“澳门记忆”文史网)

ebook

1950至1960年代的10月,澳门街道会出现牌楼争艳奇景:先是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庆牌楼,然后10月5日是葡萄牙共和日的牌楼,再来是10月10日双十国庆牌楼。各种国庆牌楼的布置不但成为澳门街道的特有风景,也是当时澳门政治的写照。战后的政治形势,影响了澳门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的发展。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2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2

战后,除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牌楼,澳葡政府和亲国民党组织也在澳门各自搭建国家庆典牌楼。左图:葡萄牙共和日牌楼;中及右图:亲国民党组织搭建的双十国庆牌楼。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3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3

战后澳门教育受到国共竞逐、澳葡政府管治的影响。图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当日,濠江中学升起五星红旗。(濠江中学收藏,澳门中华教育会提供,引自澳门基金会“澳门记忆”文史网)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4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4

1950年代起,澳门不少工会组织成立学校,向会员的子弟提供教育。图左至右:造船工会工羡行会馆正门、位于该馆的造船工人子弟学校。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5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5

1950年代海星中学校舍。海星中学原于1917年由耶稣会在广东肇庆创办,但在1950年停办。其后耶稣会见澳门有大批失学儿童,于是在1955年复办学校,并运作至今。(澳门圣若瑟修院收藏,澳门文献信息学会提供,引自澳门基金会“澳门记忆”文史网)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6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6

蔡高中学创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澳门战后除了工会和天主教会办校,也有基督新教团体办校。蔡高中学前身是志道幼稚园,1946年增办初中,提供中学教育。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7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7

香港何东爵士在1949年捐款给澳葡政府,创建官方学校与中葡文图书馆。政府征求何东意见后,中葡学校定名为“何东中葡小学”。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8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8

澳门岭南中学在战时和战后都对澳门教育作出贡献。

ebook

澳门岭南中学,1919年始创于广州,初为广州岭南大学附属小学,名“通志小学”,1926年易名“广州西关岭南分校”,1927年增设初级中学(初中三年制)。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迁校澳门,1947年正名为“澳门岭南中学”,并增办高级中学(高中三年制)。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9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9

左起:澳门教育家廖奉基、粤华中学校徽、粤华中学旧正门。廖奉基及其参与创办、管理的粤华中学,对战前和战后的澳门教育有重要贡献。

ebook

粤华中学于1925年由廖奉基与另一位女教育家谭绮文在广州创办,1928年迁校到澳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因应时局变化,粤华中学于1942年交由天主教鲍思高慈幼会办学。廖奉基在教会接手粤华中学后,返回广州从事战时教育,战后回到澳门继续发展教育事业,历任协和、蔡高、濠江等校教职,课余犹设夜校,为业余青年补习英文,深受学生爱戴。1957年,廖奉基不幸车祸身亡,终年62岁。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10
mainsite_psd_aomenliu03_10

二战后澳门中小学教育长足发展,为澳门往后的高等教育打下基础。左图:创办于1981年的澳门理工学院;右图:澳门大学正门。澳门大学创办于1981年,初名“东亚大学”,1991年正名“澳门大学”。

战后澳门的教育事业得到怎样的发展?

战后,国民党和共产党相继在澳门组织工会和团体,而这些机构也开办义学,向贫民子弟供书教学,这风潮直到1966年“一二三事件”后才结束。除了工会和团体,国共战争也使澳门出现新的难民潮,而澳门教会也开办面向平民和难民的学校,不但供书教学,也向学生家庭发放救济品。此外,澳葡政府也恢复营办官方学校,并与葡人社团合办商业学校。

本专题主要图片来源:澳门遗产学会副理事长劳加裕先生(图7)、澳门基金会(图1、3、5)、FOTOE(图8、10)、其他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