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一)澳門面對國共內戰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4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4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各界和民眾強烈要求收回香港和澳門,而國民政府外交部提出幾個方案來處理澳門,包括以武力收回。1945年10月,澳葡政府阻止澳門民眾舉行慶祝雙十國慶,廣東政府因而以葡萄牙人包庇日本罪犯和親日份子為由,派兵駐留關閘,又全面封鎖澳門。然而,國民政府從大局着眼以及考慮到「港澳一體」,在同年12月尾下令撤走軍隊,解除對澳門的封鎖,收回行動暫時擱置,但廣東省其後仍然多次向南京中央政府請求,希望向葡萄牙交涉收回澳門。

1949年初,隨着國軍在國共內戰中節節敗退,澳葡政府擔心解放軍將順勢收回澳門,因而尋求英國和美國的軍事援助,也增兵加強防衛澳門。不過,當時國內局勢尚未穩定,加上港澳的國際地位,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遂採取「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策略,保持香港和澳門作為與西方聯繫的國際通道。1966年的「一二三事件」,則成為戰後澳門歷史的重要轉折。

國共兩黨在澳門的競逐最終如何結束?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1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1

                                                             張惠長,抗戰期間、戰後初期曾任中山縣縣長。

ebook

1945年10月,廣東政府命令中山縣縣長張惠長和駐軍一五九師師長劉紹武在雙十國慶發起民眾要求收回澳門,澳葡政府遂以維持社會治安為由封鎖關閘,禁止集會和宣傳。廣東政府繼而稱數十名日本罪犯和親日份子潛藏澳門,受到澳葡政府包庇,於是派遣軍隊進駐關閘附近,並全面封鎖澳門,禁止蔬菜和肉類等貨品進入澳門,中國軍隊甚至在澳門周邊地區舉行晚間射擊演練。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2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2

                                                         張發奎將軍,攝於1945年抗戰勝利後。

ebook

廣東將領張發奎多次向蔣介石提出發兵收回澳門,稱這不但是中國主權問題,更是防止日本罪犯和親日份子逃離中國。然而,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反對收回,認為應先處理香港問題,蔣介石同意外交部的意見。1945年12月26日,駐澳門附近的國軍撤走,澳門解除封鎖。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3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3

                             1946年,蔣介石與宋子文合影。1947年9月至1949年1月,宋子文任廣東省政府主席,任內兼處理香港、澳門問題。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4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4

1949年11月5日,解放軍接管拱北地區,鏡湖醫院、華僑協會、民主婦女會籌委會、大眾報排字房工友等代表成立勞軍代表團,在11月9日由鏡湖醫院出發,到前山慰問駐地解放軍。隨着國軍在國共內戰中敗北、國民政府播遷台灣,成立於1949年10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與英國、葡萄牙交涉香港、澳門問題。(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5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5

               1949年,鏡湖醫院勞軍代表團在校舍門前合照。(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6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6

澳門各僑團、學校於1949年11月20日在平安戲院舉行大會,慶祝廣州解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千人參與。圖為當日的場刊。(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7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7

停泊在澳門內港的「德星號」客輪。1950年萬山群島海戰期間,該船曾救起解放軍兵船的56名士兵,送到澳門救治。(利冠棉先生收藏,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ebook

1950年5月,國軍與解放軍在澳門附近的萬山群島爆發大型海戰。據當時的報道,由於戰場非常接近澳門,市區經常聽到槍炮聲,甚至能目睹火光。雖然戰火未有直接波及澳門,但往來澳門與香港的客輪卻受影響,如「德星號」就曾因誤入解放軍的封鎖線而受到炮擊,幸未造成傷亡。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8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8

1966年11月15日氹仔校舍擴建引發警民衝突,成為「一二三事件」的導火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澳門每多受國內局勢影響,「一二三事件」是其中之一。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9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9

「一二三事件」期間群眾破壞位於議事亭前地的美士基打(Vicente Nicolau de Mesquita)雕像。美士基打在1849年關閘事件中率領葡軍擊敗清軍並佔領關闡。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10
mainsite_psd_aomenliu01_10

「一二三事件」期間澳門警民爆發街頭衝突,警察向示威者發射催淚彈。(馮卓華先生攝,澳門攝影學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ebook

「一二三事件」是澳門歷史上的大事,起因源於澳葡政府長期管治失當,包括無所作為、行政混亂、效率低下、貪污盛行、族群矛盾日積月累,加上受中國國內文化大革命氛圍影響,終引發大規模動亂。

1966年,氹仔基層民眾為讓更多貧窮孩童上學讀書,遂向澳葡政府的工務局申請擴建氹仔坊眾學校校舍,然而前後交涉和申請工程准照達二十四次不果,工人於是在11月先行搭棚動工。當時澳葡政府將澳門的行政區域分為兩個市,即管轄澳門半島的澳門市和管轄氹仔、路環兩島的海島市。11月15日,時任海島市行政局代局長晏德地(Rui de Andrade)在上班途中發現氹仔坊眾學校門前搭起棚架,隨即派出警察前往阻止校舍擴建工程,工人拒絕停工,觸發警民衝突,造成二十四人受傷。警方又拘捕在場採訪的一名《澳門日報》記者,是為「氹仔事件」。事件其後發酵並蔓延到澳門半島。

12月3日中午12時許,澳督府門前發生衝突,演變成大規模騷動,一些親北京的左派群眾闖進澳督府,高唱紅歌、朗讀《毛語錄》,又推翻警車。警方使用警棍及防暴水車驅趕示威者。消息傳出後,上街示威的群眾愈來愈多,有象徵葡萄牙殖民統治的雕像遭破壞,亦有政府機關遭衝擊。下午4時半左右,群眾衝擊警廳,警廳關上閘門,警廳內防暴警察在閘門縫隙向外施放催淚彈,並開槍射擊,造成兩人死亡。總督隨後在傍晚6時頒令戒嚴並實行宵禁。其後幾天有數人在街上遭槍殺。事件中有八人(一說十一人)死亡,二百多人受傷,數十人被捕。是為「一二三事件」。

12月3日衝突後,中國透過廣東當局和澳門左派社團要求澳門總督嘉樂庇(José Manuel de Sousa Faro Nobre de Carvalho)簽署「認罪書」。經過近兩個月後,澳葡政府接受澳門華人代表提出的要求,不但道歉和賠償死傷者,也接受北京要求禁止國民黨在澳門活動。

國共兩黨在澳門的競逐最終如何結束?

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後,澳門仍然保有國民黨支部的組織及機構,親共團體也同時在澳門民間活動,國共繼續在澳門角力。1966年「一二三事件」發生後,澳葡政府接受北京要求,禁止國民黨在澳門活動、不得展示和國民黨有關的標誌和旗幟,此後親國民黨的組織和機構全面撤出澳門。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圖1-3)、澳門基金會(圖4-7、10)、其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