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本全面侵華,中國開始八年全面抗戰。戰爭在1941年起擴大到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亞洲多處陷入戰火,但澳門卻是少數沒有捲入戰禍的地區。澳門為何能保持中立的地位?學界和坊間歷來有多種說法。
儘管葡萄牙政府向外宣稱中立,但日本勢力已滲透澳門。澳門的新聞和反日活動受到控制,同時成為日軍購入物資和收集情報的窗口。另一方面,不少抗日人士在澳門進行地下工作。因此,戰時澳門雖然維持中立、和平狀況,但背後卻是抗日戰爭的另一個戰場。
![]() |
澳門的中立是否與葡萄牙和日本達成秘密協議有關? |
![]() |
答案見下。 |
戰時的兩位澳門總督,左起:巴波沙(Artur Tamagnini de Sousa Barbosa,1937至1940年在任)、戴思樂(Gabriel Mauricio Teixeira,1940至1947年在任)。
1939年澳門一景。當時日軍已攻陷廣州,澳門形勢緊張。
澳門警察廳廳長葛古諾(Carlos de Sousa Gorgulho)在1939年2月代表澳葡政府出訪日本。

日軍在1938年佔領廣州後,澳葡政府鑒於形勢嚴峻,曾經多次與日本政府展開交涉,如在1939年2月派遣澳門警察廳廳長葛古諾出訪日本。然而,澳葡政府與日本談判的目的,更多是爭取佔領灣仔和橫琴以擴大澳門的界址。不過在日本阻撓下,葡萄牙人未能如願。
葡屬帝汶(東帝汶)總督卡瓦略(Manuel de Abreu Ferreira de Carvalho),在任期間轄地被日軍佔領。

雖然葡萄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採取中立,但這並不意味海外屬地免受入侵。1942年,一支由荷蘭和澳洲人組成的盟軍部隊佔領葡屬帝汶,引起日本出兵入侵。經過約一年的戰鬥,盟軍在1943年撤出東帝汶。雖然盟軍人數遠少於日軍,但仍然使日軍傷亡慘重。日本在戰時佔領東帝汶,直到1945年投降後才交還葡萄牙。
日軍侵佔東帝汶期間,有中文學校遭拆毀。
1943年,澳葡政府將「澳門號」炮艦賣給日本,日本將其易名為「舞子號」。(利冠棉先生收藏,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儘管澳門沒有捲入戰爭,但日軍和盟軍卻多次為了資源而在澳門「交手」。1943年8月,日本特務和漢奸在澳門內港以武力劫走載有大量燃油的「西安號」。由於澳門是日本走私資源的地點,盟軍對澳門展開數次空襲。1945年1月16日,盟軍戰機發動四次空襲,轟炸保存大量燃油的新口岸機庫,又攻擊多次販賣物資給日本人的「馬士弼號」輪船。
位於新口岸的澳門海軍機庫,於1945年1月16日遭盟軍戰機轟炸。
《西南日報》是1941年在澳門創立的親日報章,戰爭結束後停辦。抗戰期間,澳葡政府對報章作嚴格的新聞審查,刪除不利日本的消息。
駐澳門的葡萄牙守軍在二戰期間加緊操練。
香港淪陷後,英國政府在澳門成立駐澳門領事館,圖為該領事館的舊址。
![]() |
澳門的中立是否與葡萄牙和日本達成秘密協議有關? |
![]() |
坊間流傳澳門的中立地位是葡萄牙與日本之間達成秘密協議,但現時葡萄牙外交部並未發現有關協議。雖然澳門未被日本軍事佔領,但澳葡政府在戰時採取與日本合作的態度,使澳門被日本特務和親日分子控制。日本利用澳門特殊的地位,作為走私戰略物資和收集情報的窗口,並且策劃多次針對抗日人士的暗殺行動。因此,澳門的中立更多是葡萄牙與日本保持的默契,讓這個特殊的窗口發揮其戰略價值。 |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澳門遺產學會副理事長勞加裕先生(圖3、7-10)、澳門基金會(圖6)、FOTOE(圖2)、其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