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四)三大戰役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5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5

國共内戰經歷了兩年,雙方實力對比逐漸變化,國軍由進攻轉為防禦,解放軍則轉守為攻。1948年解放軍的主力大致分為西北、中原、華東、東北及華北若干野戰軍,除彭德懷為司令員的西北野戰軍(後稱「第一野戰軍」,簡稱「一野」)轉戰大西北外,其餘均投入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和國軍對決的三大戰役。

(一)遼瀋戰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又稱遼西會戰或東北戰役。原來蘇聯軍隊在撤出東北時,曾支持中共接管該區,後來國軍也加緊向東北推進,國共雙方在四平街屢屢發生激戰。1948年9月中旬起,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後稱「第四野戰軍」,簡稱「四野」)對國軍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的主力部隊發動攻勢,先後攻克錦州、長春、瀋陽,佔領東北全境。衛立煌敗逃,副司令鄭洞國投降,另一副司令范漢傑及將領廖耀湘被俘。是役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精銳47萬餘人。

(二)淮海戰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又稱徐(州)蚌(埠)會戰。由解放軍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後稱「第二野戰軍」,簡稱「二野」)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代司令員及政委粟裕,後稱「第三野戰軍」,簡稱「三野」),合力對國軍徐州剿匪總司令劉峙所屬部隊和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所屬的增援部隊作戰。其中粟裕是解放軍此役的主要策劃者及指揮者。結果解放軍以傷亡13.4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國軍諸部55.5萬人。國軍副總司令杜聿明、兵團司令黃維被俘,兵團司令黃伯韜、邱清泉或自盡或戰死。

(三)平津戰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又稱(北)平(天)津張(家口)會戰。遼瀋戰役後,林彪率東北野戰軍入關,和華北野戰軍(司令員聶榮臻,該部後來分別編入「一野」、「二野」)共100萬人,包圍國軍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統領的50餘萬國軍。解放軍先攻佔天津,再爭取傅作義投降、達成收編50餘萬國軍的協議。1949年1月31日,解放軍和平進入北平(今北京)。至此,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統治土崩瓦解,渡江戰役、政權易手迫在眉睫。

淮海戰役本由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合力發動,粟裕只是華東野戰軍的副司令員或代司令員,為何說是該戰役的主要策劃者及指揮者?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1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1

左圖:遼瀋戰役期間,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右)、政委羅榮桓(左)、參謀長劉亞樓(中)在遼寧錦州前線商討作戰策略;右圖:解放軍炮兵部隊攻打錦州。1948年10月15日解放軍攻佔東北戰略重地錦州。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2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2

兩幅1948年遼瀋戰役的照片,左圖:吉林長春的國民黨守軍在修築工事,當時長春正受解放軍圍困,10月23日解放軍攻佔長春;右圖:解放軍搶渡遼河,追擊向遼寧營口撤退的國軍,11月2日解放軍攻佔營口。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3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3

兩幅1948年遼瀋戰役照片,左圖:大批國軍官兵被俘,是役國軍損失47萬餘人;右圖:解放軍在遼寧瀋陽舉行慶功大會。隨着解放軍在11月2日攻陷瀋陽,遼瀋戰役結束,中共完全控制東北。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4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4

為與國民黨在華東、中原決戰,中共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當中鄧小平為書記。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爆發。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5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5

兩幅淮海戰役照片,左圖:1948年11月,解放軍攻入國軍黃伯韜兵團在江蘇徐州碾莊的司令部,在碾莊戰鬥中,國軍遭全殲,黃伯韜自殺;右圖:1948年12月,在安徽宿縣雙堆集戰鬥中,國軍黃維兵團以800輛卡車組成防線,但被解放軍突破,最後全軍覆沒,黃維被俘。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6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6

兩幅淮海戰役照片,左圖:前線國軍苦苦支撐;右圖:民工擔架隊協助解放軍處理繳獲的國軍武器。戰鬥期間中共發動數以十萬計群眾組成民工隊,為解放軍提供運輸、補給等各種支援。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7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7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結束,國軍遭徹底擊敗。左圖:徐州剿匪副總司令兼前敵指揮部司令杜聿明被俘;右圖:淮海戰役中,大批國軍被俘或投降,另有多名國軍重要將領被俘、投降、陣亡。淮海戰役令國軍在華東、中原戰場上的主力精銳喪失殆盡,解放軍已直接威脅南京、上海、武漢等長江沿岸重要城市。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8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8

1948年11月,平津戰役開打前,國軍棄守長城沿線多個重要關口,準備固守北平、天津等華北重要城市,解放軍得以越過長城南下。左圖:解放軍穿越長城;右圖:解放軍佔領山海關,其後由山海關向關內推進。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9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9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戰役正式爆發,解放軍迅速將國軍傅作義部50多萬兵力分割包圍在張家口、新保安、北平和天津一帶。次年1月15日,解放軍攻陷天津。左圖:解放軍步兵在坦克掩護下衝入天津市區;右圖:解放軍攻打國民政府天津警備司令部。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10
mainsite_psd_neizhaner04_10

1949年1月,在北平的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與解放軍達成協議,向解放軍開城投降,所部50餘萬人悉歸解放軍改編。1949年1月31日,解放軍兵不血刃進入北平,平津戰役結束。左圖:國軍開出北平城外接受解放軍改編;右圖:解放軍進入北平,通過正陽門(即前門)。經過三大戰役,中國大陸政權易手已成定局。

淮海戰役本由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合力發動,粟裕只是華東野戰軍的副司令員或代司令員,為何說是該戰役的主要策劃者及指揮者?

粟裕是中共紅軍及解放軍的資深指戰員,參加過南昌起事、湘南起事,後進入井岡山,參與全部五次反圍剿戰爭。他從紅軍班長起,歷任營長、師長、軍參謀長、閩浙軍區司令員,一直到新四軍師長兼政委、華中野戰軍司令員,從戰爭實踐中努力學習、掌握軍事戰略戰術,終成卓越的指揮者。粟裕曾參加指揮蘇中、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沙土集、豫東等戰役,七戰七捷,後又成功打贏濟南戰役。關於淮海戰役的構想,就是粟裕最先提出並得到毛澤東的同意才施行。淮海戰役總前委共有5人,包括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作為策劃者,中央要其負起指揮之責,粟裕主動給毛澤東回電:「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毅)軍長、鄧(小平)政委統一指揮。」他自己只擔任野戰軍的代司令員兼代政委,但卻實際發揮軍事指揮職責。關於此戰,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曾評「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指揮遼瀋、平津戰役的林彪,曾長久關注淮海戰役進程,他說:「粟裕打仗真行,他下的很多決心我都不敢!」對粟裕最了解的自然是陳毅,他在1948年元旦的一份總結報告寫到:「粟裕同志可以算是理論與實際兼優的人,戰役指揮高明,由於他長期在實際中鍛煉,華東軍事指揮主要就靠他!」此言可謂的評。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