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三)國軍初期佔優與中共扭轉形勢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3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3

全面內戰爆發之初,國軍約有430萬,中共軍隊約120萬(包括軍隊主力和部分民兵)。國軍仗着陸海空兵力和武器優勢,最先採取了全面進攻的戰略,揮軍向華東、華北、東北及西北的各中共根據地(中共稱為「解放區」)挺進。中共的解放軍則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戰中殲滅對手的有生力量,而不以保守一城一地為目標。打了八個月,國軍損失頗大,於是轉為重點進攻,由1947年3月起集中兵力向陝北、山東進發,胡宗南部還一度攻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但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共領導人早已在彭德懷部保衛下,主動轉移至陝北各地繼續作戰。

1947年夏天起,解放軍逐漸掌握優勢,在戰爭第一年共殲滅國軍約110萬人,自身總兵力則上升到近200萬。蔣介石不得不將戰略先後改成全面防禦以至重點防禦。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公佈《中國土地法大綱》,藉土地改革來發動農民,開展參軍擁軍運動。同日,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聯名發表《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號召「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到了1948年後期,全面內戰的戰略決戰時刻已經到來。

1934年,國軍攻入中共中央根據地首府瑞金,紅軍被迫長征,至陝北只剩3萬人;1947年,國軍攻入中共陝北根據地首府延安,但解放軍卻越戰越強。此中雙方的戰略方針發生何種轉變?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1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1

左圖:1946年5月,林彪等指揮的中共部隊與國軍作戰;右圖:國軍控制四平街。 內戰初期,國軍曾在東北取得上風,於1946年4至5月、1947年6月兩次四平街戰役中獲勝。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2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2

1947年,國軍將領孫立人(叉腰者)巡視長春防禦工事。當時國民政府控制了瀋陽、長春等東北大城市。孫立人是抗戰期間中國駐印軍名將,內戰初期曾在東北奏捷。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3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3

兩幅攝於1947年3月的照片,左圖:國軍胡宗南部向陝北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挺進;右圖:國軍攻入延安前,毛澤東及其他中共要員撤走。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4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4

兩幅攝於1947年4月的照片,左圖:率領國軍攻下中共中央所在地的胡宗南在延安留影;右圖:國軍在延安機場閱兵,象徵勝利。國軍雖然攻下延安,但只取得一座空城,中共的指揮系統沒有受損。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5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5

1947年初山東戰場上一具國軍士兵的遺體。國軍在全面內戰初期雖佔上風,但傷亡巨大,加上佔地廣大令兵力分散,漸成強弩之末。相反解放軍大打運動戰,快速靈活移動,不着重爭奪一城一地,以消滅敵方軍力為目標,且邊打邊擴充軍隊,實力不斷增強。1947年後半期,戰爭形勢開始逆轉。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6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6

大別山是位處湖北、河南、安徽交界的一座山脈,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947年6月底至8月底,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經過長途遠征,到達大別山,令中共在中原地區的實力大為擴張,對往後戰局影響巨大。左圖:1947年8月,晉冀魯豫野戰軍抵達大別山;右圖:1947年8月,晉冀魯豫野戰軍兩名主要領導人劉伯承(右)、鄧小平(左)合影,該軍又稱「劉鄧大軍」。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7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7

1947年8月起,解放軍加快佔領河南一帶的中原地區,圖左至右:解放軍1947年8月17日佔領河南光山縣,8月28日佔領河南經扶縣,10月抵達河南、安徽、江蘇一帶平原。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8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8

1947年11月,解放軍攻打河北重要戰略據點石家莊。圖為解放軍越過石家莊的國軍防線及攻下石家莊後中共《晉冀察日報》發佈相關號外。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9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9

1947年12月至1948年3月,中共在東北發動冬季攻勢,圖為解放軍步兵在炮火掩護下向國軍陣地衝鋒。是役國軍大敗,國共在東北的形勢起了根本改變。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10
mainsite_psd_neizhaner03_10

左圖:1948年3至5月山西臨汾戰役期間,解放軍與國軍巷戰,此戰國軍又敗;右圖:1948年10月,中共發表《華北、華東、西北解放區貨幣混合流通示意圖》,可見中國北方的中共領地不但大為擴大,而且相連呼應。隨着形勢逆轉,1948年後期,國共全面內戰進入決勝階段。

1934年,國軍攻入中共中央根據地首府瑞金,紅軍被迫長征,至陝北只剩3萬人;1947年,國軍攻入中共陝北根據地首府延安,但解放軍卻越戰越強。此中雙方的戰略方針發生何種轉變?

1934年,國民黨發動第五次圍剿,派遣上百萬大軍、運用碉堡戰術圍攻中央蘇區;中共中央執行王明、博古及共產國際顧問李德(Otto Braun)的左傾路線,用陣地戰來對付國軍,結果慘敗而被迫進行戰略大轉移。1947年則時移勢易,中共實力已大為提升,並且執行毛澤東的正確戰略,即集中優勢兵力,運用快速靈活的運動戰各個殲滅敵人,以消滅國軍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之戰略方針,正可謂彼一時此一時也。國軍佔領延安後一度欣喜若狂,孰知所得乃一座空城,長久找不到解放軍,自己的力量反而逐漸消耗殆盡。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