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一)洋務先鋒的搖籃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6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6

太平天國及英法聯軍後,清廷部分大臣有感國家積弱,必須學習西方工業和軍事技術,方能增強國力以抵禦列強入侵,因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推行改革,遂有洋務運動。澳門作為長期與西方交流的窗戶,在洋務運動中,一些重要的推動者與澳門關係密切。鴉片戰爭前夕,基督新教的組織在澳門開辦馬禮遜學堂,招收華人兒童為學生,包括容閎和唐廷樞,他們自幼接受西方教育,成為日後洋務運動重要的參與者。另一位洋務派人物鄭觀應,從小往來香山縣的家鄉和澳門,不僅見識先進的西方技術,也體會國弱民苦的境況,在1884年退隱澳門時編寫《盛世危言》一書,這書影響了多位近代中國的改革和革命者。

澳門在洋務運動中擔任怎樣的角色?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1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1

左圖:美國公理會差會傳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牧師,他是其中一位在澳門組織馬禮遜學堂的人。右圖:1861年在上海出版的《大美聯邦志略》(A Brief Accou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該書由裨治文撰,向中國人介紹美國。在美國傳教士推動下,早期中國留學生多赴美學習。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2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2

美國歸正教會鮑留雲(Samuel Robbins Brown)牧師(左圖),於1838年來到澳門擔任馬禮遜學堂的校長。1847年離開中國時,他帶同容閎、黃寬及黃勝三人前往美國留學,在東溫莎(East Windsor)的孟松中學(Manson Acadamy,右圖)就讀。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3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3

左圖:1854年畢業於美國耶魯學院時的容閎;右圖:容閎所著《西學東漸記》。容閎生於香山縣,幼年曾在澳門馬禮遜學堂學習,其後到美國升學,是中國最早的留學生之一。返國後,容閎投入洋務運動,並推動幼童留學美國的計劃。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4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4

                                 唐廷桂生於香山縣,與容閎一同在澳門馬禮遜學堂求學,曾在江海關擔任首席翻譯,並積極參與創辦近代實業。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5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5

唐廷樞為唐廷桂之弟,與唐廷桂和容閎一同在馬禮遜學堂讀書,在洋務運動中積極參與開辦實業,當中包括考察澳門青洲英坭廠,並開辦內地第一家水泥廠。

ebook

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在1834年逝世後,裨治文牧師、馬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馬禮遜的兒子)、伯駕(Peter Parker)醫生等倡儀創立馬禮遜教育會,推動辦學。馬禮遜學堂(Morrison Memorial School)在1839年11月4日正式開學,由鮑留雲牧師擔任校長,先後招收唐廷植(亞植)和容閎(亞閎)為學生。1842年,馬禮遜學堂遷到香港,1850年停辦。馬禮遜學堂的教育與中國傳統書塾大為不同,學生不僅學習漢語和英語,也有數學、宗教、地理、歷史、品德教育等課程,因而被視為中國第一所西式學堂。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6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6

     澳門青洲英坭廠

ebook

青洲英坭廠由華商余錦中(余端雲)創辦,並與英國商人參股,1886年正式創建。水泥廠最初位於澳門西北面的青洲島上,1890年在香港設立新廠和分公司。青洲英坭廠是中國最早的水泥廠。由於在洋務運動中不少建設需要使用水泥,而從外地購買水泥價格昂貴,所以青洲英坭廠開辦不久即引起洋務派大臣李鴻章注意,要求唐廷樞在返鄉時順路到澳門考察。1889年,唐廷樞開辦中國內地第一家水泥廠──唐山細綿土廠,因此有學者稱青洲英坭廠為「中國水泥工業的搖籃」。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7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7

左圖:六十歲時的鄭觀應;右圖:廣東省中山市香山商業文化博物館鄭家大屋內的鄭觀應(右)生活場景蠟像。鄭觀應生於香山縣,在洋務運動中參與經營上海機器織布局、上海電報局等官辦企業,1884年退居澳門時編寫《盛世危言》。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8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8

 上海輪船招商局大樓。1882年,李鴻章任命鄭觀應擔任輪船招商局幫辦,翌年任總辦,負責管理公司業務。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9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9

             位於澳門的鄭家大屋。鄭觀應在1884年退居澳門時,就在此編寫《盛世危言》。

ebook

鄭家大屋由鄭觀應的父親鄭文瑞興建,位於龍頭左巷,是澳門歷史城區的歷史建築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1869年。雖然鄭氏的家鄉在香山雍陌村,但鄭文瑞經常往返澳門經商,而鄭觀應也因此多次來到澳門,並且親睹殘酷的澳門苦力貿易,對此加以抨擊。這促使鄭觀應思考和參與中國的改革,希望拯救中國與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10
mainsite_psd_aomensan01_10

                                     《盛世危言》(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ebook

《盛世危言》是鄭觀應在1884年開始編寫的著作,書中結合他過去撰寫的《救世揭要》和《易言》,對清朝的政制、商業、軍事、工業和教育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議。孫中山在香港學醫時,因經常往來澳門而拜訪鄭觀應,其中《盛世危言》的〈農功〉由孫中山撰寫。《盛世危言》出版後曾被人稱為「醫國之靈柩金匱」,不但受到光緒帝及洋務派大臣張之洞等人的重視,也影響後來中國近代史上不少人物,包括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和毛澤東等。

澳門在洋務運動中擔任怎樣的角色?

澳門作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地方,讓一些國人接觸西方知識,開闊視野,如容閎、唐廷桂和唐廷樞等,這些先行接觸西方知識的人成為洋務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另外,一些西方工業技術也是從澳門帶到中國,水泥工業即為顯例,可見澳門在洋務運動中擔當重要角色。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澳門遺產學會副理事長勞加裕先生(圖6、9)、澳門基金會(圖10)、FOTOE(圖3、5、7、8)、其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