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五)從「塘沽停戰協定」到「何梅協定」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2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2

長城抗戰令中日兩國軍隊在長城沿線相持:日軍雖越過長城,但未能長驅直入;國民政府在南方剿共,也急於在華北妥協。因此,中日雙方在1933年5月31日簽訂了《塘沽停戰協定》,規定中國軍隊撤退至華北長城線以西以南之地區,日軍不再超越該線追擊並自動歸還於長城線。這等於在長城以南設100公里的「非武裝地帶」,治安由中國警員維持。該協定實際上承認長城是中國與偽滿洲國的「國界」,綏東、察北和冀東為日軍自由行動區,為其日後進軍華北提供了方便。

及至1935年5至7月,日本又以河北的反日行動,向中國提出一系列無理要求,包括:(1)罷免日本指定的中國軍政人員;(2)取消或解散日本指定的國民政府黨政機構;(3)撤退駐河北的國民政府中央軍和東北軍;(4)禁止一切抗日活動等。此事由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向中國華北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反覆交涉,通過備忘錄和覆函秘密談判,故被稱為「何梅協定」。何應欽雖未書面簽署協議,但口頭及回信接受了日方要求,大大削弱中國在河北的黨政軍勢力及其他抗日力量,使日本在華北的勢力得到極大加強。

或謂中國並未在「何梅協定」簽字,故應否定此事,此論確否?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1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1

1933年3月在長城羅文峪佈防的中國軍隊。是年3至5月,中日軍隊在長城激戰。日軍佔上風但未能長驅直入,國民政府則欲專注於剿共,雙方皆有意停戰。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2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2

塘沽談判現場。1933年5月31日,《塘沽停戰協定》簽定。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3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3

                                       《塘沽停戰協定》日文文本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4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4

                                                           1933年6月3日,日本《每日新聞》號外報道《塘沽停戰協定》。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5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5

1933年12月,日軍在佔領的山海關長城上高唱日本國歌。《塘沽停戰協定》規定中國軍隊撤退至華北長城線以西以南地區,日軍則仍佔有山海關等戰略重地,又能在華北廣大地區自由行動,令華北進一步曝露於日軍威脅之下。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6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6

        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1935年5至7月,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向中國華北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提出多項抑制反日活動的要求。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7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7

            1935年,主政山西的閻錫山(左)與何應欽(右)合攝。是年何應欽與梅津美治郎就日本所提要求,以備忘錄和覆函秘密地反覆交涉。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8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8

                                                        國軍第五十一軍軍長于學忠。日本所提要求中,包括將于學忠及第五十一軍他調。

ebook

1933年2月,第五十一軍成立,于學忠為首任軍長,參加過長城抗戰,長城抗戰後駐河北。該軍及于學忠一直堅決抗日。「何梅協定」達成後,于學忠及第五十一軍被調到西北參與剿共。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9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9

               1935年,日本關東軍慶祝何、梅達成協定。「何梅協定」沒有正式外交簽署確認,但中國在實際行動上滿足了日本的要求。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10
mainsite_psd_kangzhan05_10

                                                                    1935年12月19日,陝西西安《解放日報》刊登「何梅協定」全文。

或謂中國並未在「何梅協定」簽字,故應否定此事,此論確否?

「何梅協定」雖非由中日簽署的正式書面協議,但雙方在反覆交涉中,中方代表在口頭、信函乃至實際行動上,均對日方要求予以承諾,對自身造成很大傷害。如1935年6月9日,日方代表送來《梅津致何應欽備忘錄》,要求罷免河北省主席于學忠等,撤去憲兵第三團,解散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政治訓練處及北平軍事雜誌社,取締藍衣社、復興社,撤廢河北省內一切黨部及勵志社北平支部,把第五十一軍等撤退至河北省外。

何應欽對日方代表稱:「日方所希望之點,截止昨日為止,已經完全辦到:①于學忠、張廷鍔已他調;②軍分會政訓處已結束,憲兵第三團已他調;③河北省黨部已移保定,天津市黨部已停止工作;④日方認為有礙兩國國交之團體(如勵志社、軍事雜誌社)已結束;⑤第五十一軍已決定他調。」他還在7月6日發出《何應欽覆函》:「敬啟者,6月9日酒井參謀長所提各事項均承諾之。並自主的期其遂行,特此通知。此致梅津司令官閣下   何應欽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七月六日」可見何應欽已用書信表示接受所謂協定內容,並按所謂協定執行了相關條款。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其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