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五)國民黨五次圍剿

mainsite_psd_nanjing05_4
mainsite_psd_nanjing05_4

1927至1937年是國共兩黨十年武裝對抗時期。中共武裝割據嚴重威脅國民政府,故蔣介石在中原大戰取勝後就全力圍攻紅軍。儘管當時日本侵華在即,但蔣介石卻在1931年7月發表《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堅持「抗日必先勦匪,攘外必先安內」;而從1930年底起就對中共的江西根據地發動了五次圍剿:(1)1930年12月至1931年1月,蔣介石調集10萬兵力圍攻,紅軍誘敵深入而大敗之;(2)1931年4至5月,國民黨再調集20萬軍隊圍攻,結果也告失敗;(3)1931年7至9月,國民黨集中30萬兵力圍攻,蔣介石親任總司令並趕赴南昌指揮,又請德、日、英軍事顧問參與戰事籌劃,紅軍第一方面軍3萬餘人在毛澤東指揮下,避敵主力而全殲其7個師;(4)1932年12月至1933年3月,國民黨調集50萬兵力發動第四次圍剿,蔣介石再到南昌親兼贛粵閩邊區剿匪軍總司令,結果被紅軍打敗;(5)1933年9月至1934年10月,國民黨軍100萬人進行第五次圍剿,並改用碉堡戰術。紅軍僅有11萬餘人,加上共產國際軍事顧問德國人李德(Otto Braun)及中共中央負責人博古等指揮失誤,終於被迫撤出中央蘇區,展開長征。

中共紅軍對付國民黨圍攻,為何前四次都能取勝,而第五次卻遭慘敗?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nanjing05_1
mainsite_psd_nanjing05_1

1930年代的江西紅軍。隨着江西的中共紅軍不斷壯大,南京國民政府準備傾全力將其消滅,爆發國民黨軍圍剿與中共紅軍反圍剿的激烈戰鬥。

mainsite_psd_nanjing05_2
mainsite_psd_nanjing05_2

1930年12月至1931年1月,蔣介石派10萬國民黨軍圍剿中共江西根據地,為紅軍大敗,國軍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被俘斬首。圖為張輝瓚及其所用的配槍。

mainsite_psd_nanjing05_3
mainsite_psd_nanjing05_3

第一次圍剿失敗後,蔣介石動員更多軍隊剿共,第二、三、四次圍剿,參戰的國軍分別為20萬、30萬、50萬。蔣介石除了派出自己最精銳的黃埔嫡系外,也徵召大量其他地方的軍隊作戰。圖為國軍士兵在不同火車站集合,準備開赴江西剿共。

mainsite_psd_nanjing05_4
mainsite_psd_nanjing05_4

參與圍剿江西紅軍的國民黨中央軍在作戰。中央軍的戰鬥力較其他地方軍隊強大。

mainsite_psd_nanjing05_5
mainsite_psd_nanjing05_5

1930年代國軍圍剿江西紅軍期間,蔣介石曾出動空軍參戰。

mainsite_psd_nanjing05_6
mainsite_psd_nanjing05_6

面對國軍四次大規模圍剿,紅軍都以游擊戰取勝。中共除了在戰場上反圍剿外,亦加強宣傳攻勢。左圖:1931年紅軍活捉敵軍師長宣傳畫;中圖:1931年中共《紅旗日報》報道紅軍反圍剿獲勝;右圖:1933年第四次反圍剿的宣傳材料。

ebook

中共紅軍在頭四次反圍剿戰鬥中,採取游擊戰術對付國軍:以「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為原則,充分利用紅軍熟悉地形的優勢,誘敵深入,不作硬拚,持續擾敵,令敵人難以安營休息,伺機找出敵軍兵力脆弱之處,集中全力加以包圍、殲滅。由於分多次逐一殲滅小股敵兵,就可積小勝為大勝,最終瓦解國軍的整個攻勢。

mainsite_psd_nanjing05_7
mainsite_psd_nanjing05_7

左起:王明、博古、李德、1933年5月蔣介石(前排右一)視察剿共官兵。1933年3月第四次圍剿結束後,蔣介石即開始部署第五次圍剿,而中共的革命路線由蘇聯重點栽培的王明主導,瑞金的中共中央政權由博古控制,軍事顧問德國人李德則主導了紅軍的反圍剿戰略。

mainsite_psd_nanjing05_8
mainsite_psd_nanjing05_8

經過四次圍剿失敗後,蔣介石決定投入空前的100萬大軍,於1933年9月發動第五次圍剿,並放棄以往長驅直入敵陣、易中誘敵深入圈套的打法,改用碉堡戰術對付紅軍。圖為國軍在修築碉堡。

mainsite_psd_nanjing05_9
mainsite_psd_nanjing05_9

在第五次圍剿中,國軍修築的碉堡十分堅固,碉堡與碉堡之間能互通,緊密連結。紅軍缺乏能夠摧毀碉堡的重炮,形勢大為不利。

ebook

一般相信,第五次圍剿中的碉堡戰術,出自德國顧問的意見:在中共的江西蘇區外圍修築堅固碉堡,各碉堡配以重火力武器,碉堡與碉堡之間修築道路甚至橋樑,以便互相呼應,形成一個牢不可破的包圍網,將蘇區嚴密封鎖,所有物資、人員都不能出入蘇區。紅軍缺乏重炮攻破碉堡,相反國軍則可利用碉堡鞏固防線而逐步推進。國軍邊推進邊修築更多碉堡,包圍圈亦一步一步地收緊。面對國軍的碉堡戰,紅軍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領導下,一改擅長的游擊戰,採取與國軍硬碰硬的陣地戰,結果傷亡慘重。

mainsite_psd_nanjing05_10
mainsite_psd_nanjing05_10

第五次反圍剿中被俘的紅軍士兵,當中很多都十分年輕。隨着時間拉長、包圍圈日緊、物資日缺、傷亡被俘日多、活動範圍日縮,紅軍大有機會遭全殲。面對生死存亡,中共亟需另尋出路。

中共紅軍對付國民黨圍攻,為何前四次都能取勝,而第五次卻遭慘敗?

在前四次,紅軍在毛澤東、朱德等的正確領導下,一面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獲得根據地農民的支持;一面採取「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術,往往能誘敵深入、集中全力而殲敵。但後來中共中央總部遷至蘇區,王明、博古的「左傾」路線佔了上風,以毛澤東為「右傾」而撤其職。在軍事上,完全由不明當時江西戰場實際情況的共產國際(Communist International)軍事顧問德國人李德及中共中央負責人博古親自指揮,用所謂陣地戰的「正規」策略代替游擊戰,使紅軍完全陷於被動捱打,面臨全軍覆沒,中共領導機關和贛閩紅軍主力被迫撤出中央蘇區,展開前途未卜的長征。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 FOTOE、其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