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二)洪憲帝制與護國戰爭

mainsite_psd_minchu02_4
mainsite_psd_minchu02_4

袁世凱於1913年10月當上正式大總統後,先是解散國會大黨國民黨,繼而解散國會、廢除《臨時約法》,使總統任期延至十年且得連選連任,實際成了終身總統、無冕之皇。然而他仍未滿足,一心欲帝制自為。時日本於1915年1月提出侵佔山東等「二十一條」,袁世凱乃局部接受以換取日本支持。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佈接受「民意」,取國名為「中華帝國」,於次年(民國五年,1916年)登基,改元「洪憲」。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遭到革命派堅決反對。孫中山及中華革命黨曾發表《討袁宣言》,準備繼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之後,發動倒袁的「三次革命」。1915年12月25日,梁啟超弟子蔡鍔在雲南率先起兵倒袁,所部稱「護國軍」,各地紛紛響應。日本等列強見袁地位不穩,遂促其緩行帝制,袁部下親信亦聯名密電要求取消稱帝以平眾怒。袁世凱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昭告中外,撤銷帝制。 袁世凱雖撤銷帝制,卻仍圖保留大總統之位,但護國軍堅持要袁下台,北洋將領亦紛紛棄袁。1916年6月,袁世凱在全國聲討、眾叛親離之中去世。這次倒袁之戰,史稱「護國之役」或「護國戰爭」,以袁世凱徹底失敗告終。

在中國近代史上,袁世凱為具爭議人物,當如何評價?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minchu02_1
mainsite_psd_minchu02_1

                                        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時的官方肖像。袁世凱當上正式大總統後加強集權,並欲進一步稱帝。

mainsite_psd_minchu02_2
mainsite_psd_minchu02_2

袁世凱為稱帝,大力製造中外輿論,如聘美國人古德諾(Frank Johnson Goodnow)為顧問,由其發表支持帝制的《論共和與君主》。1915年8月14日,籌安會成立,鼓吹恢復帝制、行君主立憲,深得袁世凱信任。圖為籌安會六名主要成員,左起:楊度(理事長)、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

mainsite_psd_minchu02_3
mainsite_psd_minchu02_3

在籌安會等鼓動下,形成了一股支持袁世凱稱帝的輿論。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佈接受「民意」,於次年登基,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年號「洪憲」,史稱「洪憲帝制」。圖為袁世凱登極大典籌備處主要成員合攝。

mainsite_psd_minchu02_4
mainsite_psd_minchu02_4

1916年初,袁世凱成為中華帝國的皇帝。左圖:袁世凱身穿皇帝冠服;右圖:中華帝國的國旗。

mainsite_psd_minchu02_5
mainsite_psd_minchu02_5

蔡鍔及其北京故居。在鬧哄哄的支持帝制聲中,反對袁世凱稱帝者大不乏人,蔡鍔為其中之一。1915年11月,蔡鍔在梁啟超的幫助下逃離北京,回到雲南策劃反袁。

ebook

中華民國成立後,蔡鍔任雲南都督,二次革命後奉袁世凱命到北京,受到監視。梁啟超是蔡鍔的老師,二人皆反對袁世凱稱帝。1915年8月20日,梁啟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反對恢復帝制,引起強烈反響。同年11月,梁啟超助蔡鍔離京赴滇,成為倒袁運動的關鍵。

mainsite_psd_minchu02_6
mainsite_psd_minchu02_6

                  1915年12月25日,蔡鍔宣佈起兵倒袁,所部稱「護國軍」。圖為護國軍出師前部分將領合攝,左三為第一軍司令蔡鍔。

mainsite_psd_minchu02_7
mainsite_psd_minchu02_7

                                    蔡鍔領導的護國軍在昆明誓師,討伐袁世凱。袁世凱急派大軍南下鎮壓,北洋軍在人數上、裝備上皆佔優。

mainsite_psd_minchu02_8
mainsite_psd_minchu02_8

護國軍在長江上游搭營駐紮。在起兵討袁後數月的戰鬥中,護國軍竟屢敗強大的北洋軍,響應反袁的省份日增。

mainsite_psd_minchu02_9
mainsite_psd_minchu02_9

民初,北京中南海總統府,袁世凱接見外賓處。袁世凱稱帝時期,中南海曾改名新華宮,見證了洪憲帝制的失敗。在反對勢力日大之下,不但多國表示不贊同帝制,袁世凱麾下北洋將領亦多有勸其取消帝制。1916年3月22日,帝制宣告撤銷。

mainsite_psd_minchu02_10
mainsite_psd_minchu02_10

民初的袁世凱墓。袁世凱取消稱帝後,仍想保留大總統之位,但全國倒袁之勢已無法扭轉,連馮國璋、段祺瑞等北洋大將亦勸袁退位。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眾叛親離、內外交困之下病逝,護國戰爭亦隨之告終。

在中國近代史上,袁世凱為具爭議人物,當如何評價?

後世對袁世凱,每多因其推行洪憲帝制而大加貶斥,甚至形容其為「竊國大盜」。然而,對於歷史人物,忌以單就一事而下定論,當以其生平整體言行,作客觀評價。袁世凱在晚清至民初,擔當重要角色。1884年,清朝藩屬朝鮮發生政變,日本出兵支持政變,圖建立親日政權及進一步控制朝鮮。當時奉清朝之命派駐朝鮮、年僅25歲的袁世凱迅即出兵敉平政變、打敗日軍,維護了清朝在朝鮮的地位。甲午戰爭後,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這是中國第一支全西式編練的陸軍,後來發展成北洋軍,成為既是清末民初中國最強的陸軍,也是中國近代軍事革新的重大轉折。八國聯軍後,《辛丑條約》規定中國不能在天津駐軍,這令中國無法接收天津,也讓外國軍隊有藉口留駐天津。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在短時間內組織了一支西式巡警部隊,以警察而非軍隊成功接管天津,維護了國家的主權。袁世凱又積極參與了晚清最後十年的新政,多有建樹,包括:籌建第一條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大力發展工商業及郵政、推動廢科舉興新學、禁毒禁賭等,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進步。辛亥革命後,即使黃興等革命元勳,都支持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由他促使清帝遜位,而事實上袁世凱亦的確是當時中國最有能力穩定大局的人。不過在戊戌維新時袁世凱一度向清室告密而釀成政變、入民國後曾接受日本侵華的「二十一條」大部分條款,尤其妄行帝制,開歷史倒車,更成為其一生最大、最難令人原諒的污點。無論如何,在中國近代史上,袁世凱雖有重大缺失,但他所作的貢獻,也不可一筆抹煞。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其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