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时间线浏览更多

(二)洪宪帝制与护国战争

mainsite_psd_minchu02_4
mainsite_psd_minchu02_4

袁世凯于1913年10月当上正式大总统后,先是解散国会大党国民党,继而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使总统任期延至十年且得连选连任,实际成了终身总统、无冕之皇。然而他仍未满足,一心欲帝制自为。时日本于1915年1月提出侵占山东等“二十一条”,袁世凯乃局部接受以换取日本支持。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民意”,取国名为“中华帝国”,于次年(民国五年,1916年)登基,改元“洪宪”。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革命派坚决反对。孙中山及中华革命党曾发表《讨袁宣言》,准备继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之后,发动倒袁的“三次革命”。1915年12月25日,梁启超弟子蔡锷在云南率先起兵倒袁,所部称“护国军”,各地纷纷响应。日本等列强见袁地位不稳,遂促其缓行帝制,袁部下亲信亦联名密电要求取消称帝以平众怒。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昭告中外,撤销帝制。 袁世凯虽撤销帝制,却仍图保留大总统之位,但护国军坚持要袁下台,北洋将领亦纷纷弃袁。1916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声讨、众叛亲离之中去世。这次倒袁之战,史称“护国之役”或“护国战争”,以袁世凯彻底失败告终。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为具争议人物,当如何评价?

答案见下。

mainsite_psd_minchu02_1
mainsite_psd_minchu02_1

                                        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时的官方肖像。袁世凯当上正式大总统后加强集权,并欲进一步称帝。

mainsite_psd_minchu02_2
mainsite_psd_minchu02_2

袁世凯为称帝,大力制造中外舆论,如聘美国人古德诺(Frank Johnson Goodnow)为顾问,由其发表支持帝制的《论共和与君主》。1915年8月14日,筹安会成立,鼓吹恢复帝制、行君主立宪,深得袁世凯信任。图为筹安会六名主要成员,左起:杨度(理事长)、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

mainsite_psd_minchu02_3
mainsite_psd_minchu02_3

在筹安会等鼓动下,形成了一股支持袁世凯称帝的舆论。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民意”,于次年登基,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史称“洪宪帝制”。图为袁世凯登极大典筹备处主要成员合摄。

mainsite_psd_minchu02_4
mainsite_psd_minchu02_4

1916年初,袁世凯成为中华帝国的皇帝。左图:袁世凯身穿皇帝冠服;右图:中华帝国的国旗。

mainsite_psd_minchu02_5
mainsite_psd_minchu02_5

蔡锷及其北京故居。在闹哄哄的支持帝制声中,反对袁世凯称帝者大不乏人,蔡锷为其中之一。1915年11月,蔡锷在梁启超的帮助下逃离北京,回到云南策划反袁。

ebook

中华民国成立后,蔡锷任云南都督,二次革命后奉袁世凯命到北京,受到监视。梁启超是蔡锷的老师,二人皆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8月20日,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反对恢复帝制,引起强烈反响。同年11月,梁启超助蔡锷离京赴滇,成为倒袁运动的关键。

mainsite_psd_minchu02_6
mainsite_psd_minchu02_6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起兵倒袁,所部称“护国军”。图为护国军出师前部分将领合摄,左三为第一军司令蔡锷。

mainsite_psd_minchu02_7
mainsite_psd_minchu02_7

                                    蔡锷领导的护国军在昆明誓师,讨伐袁世凯。袁世凯急派大军南下镇压,北洋军在人数上、装备上皆占优。

mainsite_psd_minchu02_8
mainsite_psd_minchu02_8

护国军在长江上游搭营驻扎。在起兵讨袁后数月的战斗中,护国军竟屡败强大的北洋军,响应反袁的省份日增。

mainsite_psd_minchu02_9
mainsite_psd_minchu02_9

民初,北京中南海总统府,袁世凯接见外宾处。袁世凯称帝时期,中南海曾改名新华宫,见证了洪宪帝制的失败。在反对势力日大之下,不但多国表示不赞同帝制,袁世凯麾下北洋将领亦多有劝其取消帝制。1916年3月22日,帝制宣告撤销。

mainsite_psd_minchu02_10
mainsite_psd_minchu02_10

民初的袁世凯墓。袁世凯取消称帝后,仍想保留大总统之位,但全国倒袁之势已无法扭转,连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大将亦劝袁退位。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众叛亲离、内外交困之下病逝,护国战争亦随之告终。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为具争议人物,当如何评价?

后世对袁世凯,每多因其推行洪宪帝制而大加贬斥,甚至形容其为“窃国大盗”。然而,对于历史人物,忌以单就一事而下定论,当以其生平整体言行,作客观评价。袁世凯在晚清至民初,担当重要角色。1884年,清朝藩属朝鲜发生政变,日本出兵支持政变,图建立亲日政权及进一步控制朝鲜。当时奉清朝之命派驻朝鲜、年仅25岁的袁世凯迅即出兵敉平政变、打败日军,维护了清朝在朝鲜的地位。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这是中国第一支全西式编练的陆军,后来发展成北洋军,成为既是清末民初中国最强的陆军,也是中国近代军事革新的重大转折。八国联军后,《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不能在天津驻军,这令中国无法接收天津,也让外国军队有借口留驻天津。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在短时间内组织了一支西式巡警部队,以警察而非军队成功接管天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袁世凯又积极参与了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多有建树,包括:筹建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大力发展工商业及邮政、推动废科举兴新学、禁毒禁赌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进步。辛亥革命后,即使黄兴等革命元勋,都支持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由他促使清帝逊位,而事实上袁世凯亦的确是当时中国最有能力稳定大局的人。不过在戊戌维新时袁世凯一度向清室告密而酿成政变、入民国后曾接受日本侵华的“二十一条”大部分条款,尤其妄行帝制,开历史倒车,更成为其一生最大、最难令人原谅的污点。无论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虽有重大缺失,但他所作的贡献,也不可一笔抹煞。

本专题主要图片来源:FOTOE、其他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