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二)開埠至二十世紀初的香港經濟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3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3

1841年英國在鴉片戰爭期間登陸香港島。1860年英國通過英法聯軍之役割佔了九龍,控制了整個港闊水深、可容多艘大型輪船的維多利亞港。在自由貿易政策下,不同國籍商人可自由出入香港,在香港貿易亦無需繳納任何稅款。由於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陸續完成產業革命,加上蘇伊士運河通航和歐亞海底電線敷設,使西方通過香港對幅員廣大的中國市場商品輸出迅速增長。另一方面,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華人勤奮及善於經商,有力地推動了香港經濟發展。在多種有利條件下,香港逐步發展成為遠東其中一個重要轉口港。據統計,1867年,中國從香港進口的貨物佔全部進口貨物的20%,經香港出口的中國貨物佔全部出口貨物的14%。1880年,中國進口貨值的37%、出口貨值的21%皆經香港轉運。

香港開埠後,為何能發展成爲遠東重要的轉口港?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1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1

                                香港開埠初期,經濟活動由英商控制,鴉片為當時的主要貿易商品。圖為停泊在香港附近海域的英國鴉片躉船。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2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2

    在香港等候出洋當苦力的華工。開埠初期,香港曾是苦力貿易的樞紐。苦力貿易極不人道,是一門骯髒生意,卻對香港的航運和金融業有所推動。

ebook

中國人稱幹粗活的人為「苦力」,西人遂稱對華工招募、轉運等有關的生意為「苦力貿易(Coolie Trade)」。廣東人稱幹粗活為「做咕喱」,「咕喱」一詞即由「苦力」和「Coolie」而來。今天,「咕喱」仍是香港人的常用詞。隨着西方資本主義擴張,勞動力需求有增無減。十九世紀中,美國和澳洲先後發現金礦,引起了淘金熱,進一步刺激勞動力的需求。同時,清代後期許多人因生活困苦,甚至遭誘拐擄劫,不得不到美洲、東南亞等地從事體力勞動。在這種國內外環境下,由中國輸入華工,迅速發展成一門暴利生意。華工出國前,大都會先收到預付金,但會遭招工中介扣除部分作介紹費、交通費等,然後就完全聽任安排,有如被賣的「豬仔」,故廣東人稱這種出洋打工的方式為「賣豬仔」。香港在開埠初期,成為苦力貿易的重要中轉站。據統計,1851至1872年,由香港運往美洲、澳洲及東南亞的「豬仔」達320349人。由於生活和工作環境惡劣,又時常受到虐待,許多華工客死異鄉,亦有不少於乘船途中即染病而死,而許多從事苦力貿易的公司則大發其財。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3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3

                    1870年代及1880年代的維多利亞港。圖中可見,1880年代的港內船隻及岸上建築物多於1870年代,反映經濟增長情況。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4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4

左圖:1858年的顛地洋行;右圖:1870年代畢打街以西的海旁,由左至右為渣甸洋行、亨特洋行、連卡佛洋行、於仁保險公司和德忌利士洋行。開埠初期,大型英資洋行主導了香港的商業活動。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5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5

                    早年的渣打銀行大樓(左圖左側)及滙豐銀行總行(右圖)。渣打及滙豐都是英資銀行,分別於1859及1865年在香港開業。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6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6

                                     港府在十九世紀即着力增加土地。圖為1890年開始的港島中區填海工程,於1904年完成。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7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7

                                     二十世紀初港澳碼頭附近的先施百貨公司。百貨公司出現,反映當時香港社會日益富裕,居民消費力增加。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8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8

      由開埠至二十世紀初,香港的水電、交通等公共事業亦加速發展。左圖為1863年建成的薄扶林水塘今貌;右圖為1919年開始運作的北角發電廠。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9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9

上圖攝於1933年,可見位於九龍的天星碼頭、九廣鐵路車站、九廣鐵路鐘樓。開埠後數十年,香港水陸交通日益發達,其中天星小輪、電車、九廣鐵路,分別於1898、1904、1910年投入服務。(圖片來源:FOTOE)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10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2_10

               香港開埠後的發展非一帆風順,風災等自然災害時常打擊經濟民生。圖為1906年丙午風災後的災場及災民,是次風災造成上萬人死亡。

香港開埠後,為何能發展成爲遠東重要的轉口港?

香港開埠後,能發展成爲遠東重要的轉口港,主要有以下原因:(1)地理位置優越,處於華南交通要道,並擁有水深港闊的海港。(2)英國自佔領香港島起,實行有利營商的自由港政策。(3)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陸續完成產業革命,加上蘇伊士運河通航和歐亞海底電線敷設,使西方通過香港對幅員廣大的中國市場商品輸出迅猛增長。(4)香港華人勤奮及善於經商。

本專題圖片,除標注外,主要由劉智鵬教授、劉蜀永教授提供。中國文化研究院已盡力聯繫圖片版權擁有者,倘有問題,請與本院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