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新界鄉村三大獨特節慶你要知

1302phn017_a
點燈
1302phn017_a

「點燈」

新界圍村人有「點燈」的習俗,因取「丁」的諧音,「點燈」有「添丁」之意。每年農曆新年到元宵期間,凡於過去一年曾添丁者,都會燃點花燈,「添丁」父母先於屋內點燈,然後輾轉將燈送到宗祠內,由族長作代表向祖先拜祭,象徵族人已將添丁的喜訊告知祖先並獲得祝福。族人把花燈佈置得色彩斑斕,亦寫上很多吉祥的字句,燈下則寫上男丁的名字,掛於祠堂橫樑之上。點燈儀式過後,添丁者還會於元宵當晚廣宴族人,稱為「丁酒」,多為盤菜形式,亦有如客家人寓意「長長久久」的「九大簋」,即以九味菜式以大碗盛載並每三碗一斜排,鄉人並稱為「九子碟」,以取「九子登科」之意。飲宴完畢後,添丁者會把花燈除下,帶回家中。

 

不同的鄉族的點燈儀式亦往往有所不同,有的以木筒盛載油燈,有的於村內土地公社壇前舉行點燈儀式。經過一連串儀式後,此後新添男丁即被承認為族中成員,亦即所謂可「繼後香燈」,並有權承受祖先產業。

 

太公分豬肉

太公分豬肉,有「祖先賜食」的意思,通常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即所謂春秋二祭)之祭祖儀式後於祠堂舉行,至今仍盛行於新界一些具有悠久歷史的鄉村。

 

隆重的祭祖儀式由族長帶領完成後,村內德高望重之人會將豬肉分給年滿61歲的年長男丁和去年出生的男嬰,表示福蔭及庇護已由祖先帶到各家,所得的份量並會詳細地記錄下來。

 

「分豬肉」是村中的大事,即使已搬離圍村的男丁,也會盡可能回村參與,可見這些集體的祭祀和宗族活動除表達了族人對先輩的孝心,也象徵着族人的團結和家族的維繫,能增強宗族之間的凝聚力和歸屬感,是非常重要的宗族活動。

 

打醮

醮是禱神的祭禮,原來的意思是「祭神」,道教盛行後,乃逐漸發展成為由道士、僧人為媒介向神祝禱、禳除災祟和許願酬謝的祭禮儀式。自南北朝開始,歷代朝廷多有建醮的祭儀,尤其盛行於元、明兩代,主要目的是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打醮一般是定期舉行,時限卻不一,有的如大嶼山大澳每三十年一次,長洲則每年舉行一次。

 

醮的種類很多,如祈求或感謝神明庇佑的清醮,稱為祈安醮;為慶祝寺廟或其他建築物落成的「慶成醮」;祭拜瘟神的叫「瘟醮」;超度死於水火亡魂的是「水醮」或「火醮」。此外,尚有為神明祝壽的「神誕醮」和佛教盂蘭盆會混合而成的「中元醮」等。香港大部分的醮則屬祈安醮。

 

經過長期的演變,香港的打醮形式和規模已逐漸標準化,由籌備至完成往往需時一年;醮場一般建有由棚搭建的醮壇和粵劇戲棚,醮場並有攤檔售賣各種驅邪的吉祥物。眾多地區的打醮習俗中,以每年舉行一次的長洲太平清醮較為人所熟悉,當中的重頭戲如「會景巡遊」,由小孩扮演飄色巡遊,以及由各武術館表演舞龍及舞獅等。

1302ph022
飄色的小演員化妝
1302ph022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7月2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