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七夕節是中國另類情人節?

fotoe-11752341_1
牛郎織女圖 (圖片提供: FOTOE)
fotoe-11752341_1

「七夕」起源於古老的神話傳說──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相傳人間的牛郎與本為王母娘娘外孫女的織女喜結良緣後,互敬互愛,生兒育女,然而天帝聞知織女下嫁人間,勃然大怒。七月初七日,王母娘娘奉旨帶着天兵天將,捉住了織女,悲痛欲絕的牛郎經原為仙牛的老耕牛之幫助,用籮筐挑着一雙兒女追上天去,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撥下金簪一劃,牛郎腳下立刻出現了一條波濤洶湧的天河。遙隔兩岸的織女和牛郎只能遙望對泣,哭聲感動了喜鵲,霎時無數的喜鵲飛向天河,搭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終於可以在鵲橋上相會了,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於七月初七相會一次。民間被這神話傳說所感,日益重視這個節日。

 

古人相信織女除了管理婦女紡織外,還是主宰瓜果生長的女神。《晉書》〈天文志〉裡就說:「織女。天女也,主司瓜果、絲帛、珍寶……」因此在七夕食品中,除了茶、酒之外,還盛陳「酒、脯、瓜果、菜於庭中」。瓜果中有新鮮水果和「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乾果。河南新鄉一帶則流行以葡萄、石榴、西瓜和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餅或糖烙餅,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麵條湯供奉織女,以祈求「織女送巧」的願望。在祭拜後,一般將供品中的一半投於屋上給織女用,餘下的大家分食,大多以餃子、餛飩、麵條和油果子等為節日食品,統稱為「巧食」,吃的時候人們還一面吃花生瓜果、喝茶聊天,一面玩乞巧遊戲。唐宋諸朝以來,無論在宮廷還是民間都流行着許多乞巧遊戲。明朝以來,民間流行「丟巧針」,即在七月七日上午,拿一碗水暴曬日中,空中的微塵便會於水面產生一層薄膜,把平日縫衣或繡花針投入碗中,針便會浮在水面,此時便需全神貫注觀看水底針影,若呈現如花朵鳥獸的影子,則投擲者便「乞得巧」,表示織女賜給她一根靈巧的繡花針,可以繡出美麗的圖案。結綵縷穿七孔針亦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就流行的乞巧遊戲。根據資料所示,七孔針大概是針尾有七個針孔,七夕節時讓婦女把彩線穿過它的針孔,穿得快的表示乞得巧。這種「乞巧針」平時是不能用來縫衣服的。元朝時也有穿九孔針的,最先穿完的人「得巧」,遲的人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至今在中國南方,七夕節婦女在祭拜織女時,仍有這樣的習俗:老人們給每人一根線和一枚針,讓她們同時穿引,穿得快的算是乞到了靈巧和智慧。

p5w03_011_6
廣東、港澳七夕的祭品,包括紙紮七姐盤及獻給王母娘娘(左上)、牛郎(左下)、七姐及其六位姊姊的紙衣。
p5w03_011_6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8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