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七夕节是中国另类情人节?

fotoe-11752341_1
牛郎织女图(图片提供:FOTOE)
fotoe-11752341_1

“七夕”起源于古老的神话传说──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相传人间的牛郎与本为王母娘娘外孙女的织女喜结良缘后,互敬互爱,生儿育女,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日,王母娘娘奉旨带着天兵天将,捉住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经原为仙牛的老耕牛之帮助,用箩筐挑着一双儿女追上天去,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遥隔两岸的织女和牛郎只能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于七月初七相会一次。民间被这神话传说所感,日益重视这个节日。

 

古人相信织女除了管理妇女纺织外,还是主宰瓜果生长的女神。《晋书》〈天文志〉里就说:“织女。天女也,主司瓜果、丝帛、珍宝……”因此在七夕食品中,除了茶、酒之外,还盛陈“酒、脯、瓜果、菜于庭中”。瓜果中有新鲜水果和“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干果。河南新乡一带则流行以葡萄、石榴、西瓜和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饼或糖烙饼,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供奉织女,以祈求“织女送巧”的愿望。在祭拜后,一般将供品中的一半投于屋上给织女用,余下的大家分食,大多以饺子、馄饨、面条和油果子等为节日食品,统称为“巧食”,吃的时候人们还一面吃花生瓜果、喝茶聊天,一面玩乞巧游戏。唐宋诸朝以来,无论在宫廷还是民间都流行着许多乞巧游戏。明朝以来,民间流行“丢巧针”,即在七月七日上午,拿一碗水暴晒日中,空中的微尘便会于水面产生一层薄膜,把平日缝衣或绣花针投入碗中,针便会浮在水面,此时便需全神贯注观看水底针影,若呈现如花朵鸟兽的影子,则投掷者便“乞得巧”,表示织女赐给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绣出美丽的图案。结彩缕穿七孔针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就流行的乞巧游戏。根据资料所示,七孔针大概是针尾有七个针孔,七夕节时让妇女把彩线穿过它的针孔,穿得快的表示乞得巧。这种“乞巧针”平时是不能用来缝衣服的。元朝时也有穿九孔针的,最先穿完的人“得巧”,迟的人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至今在中国南方,七夕节妇女在祭拜织女时,仍有这样的习俗:老人们给每人一根线和一枚针,让她们同时穿引,穿得快的算是乞到了灵巧和智慧。

p5w03_011_6
广东、港澳七夕的祭品,包括纸扎七姐盘及献给王母娘娘(左上)、牛郎(左下)、七姐及其六位姊姊的纸衣。
p5w03_011_6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8月04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