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也称“冬节”。冬至的“至”是极之意,“冬至”是说寒冷阴森的天气达到了极点,通常过了这天,阳气初萌,白昼便会逐渐增长,所谓“冬至阳生”,冬去春回的日子即将开始,古时民间在这天要对父母尊长拜节,它还是许多契约签订和履行的日子。
民间历来也很重视冬至。外出谋生的人,千方百计要在冬至之前赶回家与家人团聚,表示年终有归宿。闽台有俗谚云:“冬至大过年,唔(‘不’之意)返无祖宗”。用一句文学家说过的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至是春节的前奏和序幕。
冬至作为节日由来已久。相传周代以十一月为“正”,冬至前一天为岁终。秦朝沿袭了周代的习俗,以冬至为一年的开始,汉朝称冬至为“冬节”、“日至”。宋朝以后,官场要举行贺节的仪式,并且放假休息,民间更为热烈庆祝。历代帝王为禳灾祈福,预祈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冬至时必须举行祭天大典的仪式。
冬至食品
冬至是一个重视食品和滋补的节日。尽管各地食俗有所不同,其特点是:江南多吃汤圆,取团圆之意;北方诸省则吃馄饨,故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西北一带则喜欢吃饺子;陕西还有吃红豆米粥的习俗;在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则注重冬至进补。
冬至之习俗风尚
中国汉朝以后,冬至大致成型,其节庆之习俗风尚有:
数九与画九,古时农民因冬天农闲,许多户外活动受到限制,乃根据生活经验,衍生出“数九”和“画九”的习俗。由于从冬至这天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天气多回暖,这由寒转暖的八十一天称为“九里天”。数九的第一天称为“入九”,最后的一天则称为“出九”。因为八十一天的气候的变化很不同,“一九”、“二九”和“九九”就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民间就编了记叙数九期间寒暖变化规律的“九九歌”,指引每个“九”气候的差异和大体上应该做些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