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也稱「冬節」。冬至的「至」是極之意,「冬至」是說寒冷陰森的天氣達到了極點,通常過了這天,陽氣初萌,白晝便會逐漸增長,所謂「冬至陽生」,冬去春回的日子即將開始,古時民間在這天要對父母尊長拜節,它還是許多契約簽訂和履行的日子。
民間歷來也很重視冬至。外出謀生的人,千方百計要在冬至之前趕回家與家人團聚,表示年終有歸宿。閩台有俗諺云:「冬至大過年,唔(「不」之意)返無祖宗」。用一句文學家說過的話:「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冬至是春節的前奏和序幕。
冬至作為節日由來已久。相傳周代以十一月為「正」,冬至前一天為歲終。秦朝沿襲了周代的習俗,以冬至為一年的開始,漢朝稱冬至為「冬節」、「日至」。宋朝以後,官場要舉行賀節的儀式,並且放假休息,民間更為熱烈慶祝。歷代帝王為禳災祈福,預祈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冬至時必須舉行祭天大典的儀式。
冬至食品
冬至是一個重視食品和滋補的節日。儘管各地食俗有所不同,其特點是:江南多吃湯圓,取團圓之意;北方諸省則吃餛飩,故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說法;西北一帶則喜歡吃餃子;陝西還有吃紅豆米粥的習俗;在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則注重冬至進補。
冬至之習俗風尚
中國漢朝以後,冬至大致成型,其節慶之習俗風尚有:
數九與畫九,古時農民因冬天農閒,許多戶外活動受到限制,乃根據生活經驗,衍生出「數九」和「畫九」的習俗。由於從冬至這天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天氣多回暖,這由寒轉暖的八十一天稱為「九里天」。數九的第一天稱為「入九」,最後的一天則稱為「出九」。因為八十一天的氣候的變化很不同,「一九」、「二九」和「九九」就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民間就編了記敍數九期間寒暖變化規律的「九九歌」,指引每個「九」氣候的差異和大體上應該做些甚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