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新界乡村三大独特节庆你要知

1302phn017_a
点灯
1302phn017_a

“点灯”

新界围村人有“点灯”的习俗,因取“丁”的谐音,“点灯”有“添丁”之意。每年农历新年到元宵期间,凡于过去一年曾添丁者,都会燃点花灯,“添丁”父母先于屋内点灯,然后辗转将灯送到宗祠内,由族长作代表向祖先拜祭,象征族人已将添丁的喜讯告知祖先并获得祝福。族人把花灯布置得色彩斑斓,亦写上很多吉祥的字句,灯下则写上男丁的名字,挂于祠堂横梁之上。点灯仪式过后,添丁者还会于元宵当晚广宴族人,称为“丁酒”,多为盘菜形式,亦有如客家人寓意“长长久久”的“九大簋”,即以九味菜式以大碗盛载并每三碗一斜排,乡人并称为“九子碟”,以取“九子登科”之意。饮宴完毕后,添丁者会把花灯除下,带回家中。

 

不同的乡族的点灯仪式亦往往有所不同,有的以木筒盛载油灯,有的于村内土地公社坛前举行点灯仪式。经过一连串仪式后,此后新添男丁即被承认为族中成员,亦即所谓可“继后香灯”,并有权承受祖先产业。

 

太公分猪肉

太公分猪肉,有“祖先赐食”的意思,通常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即所谓春秋二祭)之祭祖仪式后于祠堂举行,至今仍盛行于新界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乡村。

 

隆重的祭祖仪式由族长带领完成后,村内德高望重之人会将猪肉分给年满61岁的年长男丁和去年出生的男婴,表示福荫及庇护已由祖先带到各家,所得的份量并会详细地记录下来。

 

“分猪肉”是村中的大事,即使已搬离围村的男丁,也会尽可能回村参与,可见这些集体的祭祀和宗族活动除表达了族人对先辈的孝心,也象征着族人的团结和家族的维系,能增强宗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是非常重要的宗族活动。

 

打醮

醮是祷神的祭礼,原来的意思是“祭神”,道教盛行后,乃逐渐发展成为由道士、僧人为媒介向神祝祷、禳除灾祟和许愿酬谢的祭礼仪式。自南北朝开始,历代朝廷多有建醮的祭仪,尤其盛行于元、明两代,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打醮一般是定期举行,时限却不一,有的如大屿山大澳每三十年一次,长洲则每年举行一次。

 

醮的种类很多,如祈求或感谢神明庇佑的清醮,称为祈安醮;为庆祝寺庙或其他建筑物落成的“庆成醮”;祭拜瘟神的叫“瘟醮”;超度死于水火亡魂的是“水醮”或“火醮”。此外,尚有为神明祝寿的“神诞醮”和佛教盂兰盆会混合而成的“中元醮”等。香港大部分的醮则属祈安醮。

 

经过长期的演变,香港的打醮形式和规模已逐渐标准化,由筹备至完成往往需时一年;醮场一般建有由棚搭建的醮坛和粤剧戏棚,醮场并有摊档售卖各种驱邪的吉祥物。众多地区的打醮习俗中,以每年举行一次的长洲太平清醮较为人所熟悉,当中的重头戏如“会景巡游”,由小孩扮演飘色巡游,以及由各武术馆表演舞龙及舞狮等。

1302ph022
飘色的小演员化妆
1302ph022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7月2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