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歷代節日大不同

1302ph004
「踩高蹺」幾乎都流行於中國各地,圖為山東省沂蒙山過大年的熱鬧情景。
1302ph004

沒有節日是「與生俱來」的,其發展必經過漫長的歲月,並緊扣一地人們的價值觀、風俗習慣、地理環境、經濟發展和社會心態等演變過來。

 

萌芽期—先秦

古代初民並沒有節日的概念。人們是經過漫長的歲月,透過觀測天象和所累積的生活經驗,制定出古老的天文曆法,為形成節日提供了必備的前提。此外,節日必須具有一定紀念意義的風俗活動才得以成形,而初民風俗活動最早的淵源莫過於宗教祭祀。原始社會的宗教活動包括原始神話、圖騰崇拜、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等,這一切可說是構成了先秦以前節日風俗最重要的要素。

 

定型期—兩漢

中國的傳統節日,如元旦、元宵、寒食、端午、七夕、重陽和冬至等,到了兩漢時期,大都基本定型。這不僅因為漢朝沿襲了先秦以來的社會生活風俗,更重要的是國家統一,衍生出各種節日風俗得以定型的條件:歷經了數百年的戰亂紛爭,漢朝出現前所未有的穩定局面,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促使各地文化得以相互吸收和融合。其次,漢代的天文曆法和科學的發展亦是節日風俗發展的良好條件。以往朝廷律曆每因改朝換代而更替,自漢武帝下詔制定更精確的太初曆,此後沿用了二千多年,為節日締造了重要的基礎。與此同時,科學技術亦於漢朝有所發展,其中以製造渾天儀、地動儀和候風儀的東漢大科學家張衡為佼佼者。天文、科學的萌芽發長,既打破了先秦盲目崇拜的傾向,亦為節日風俗的定型整合確定了可靠的前提和基礎。

 

轉化期—魏晉

魏晉南北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交織着衝突和融合的時期:宗教滲透、民族融合和因戰亂頻繁所衍生的獨特社會心態,這些因素為中國節日風俗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元素。宗教於節日風俗的發展起到了催化作用。此時源於中國本土的道教勃然興起,來自印度的佛教亦於東漢末年廣泛傳入中國,宗教的興起不但衍生出新興的節日,其他的中國傳統節日如七夕、中秋、重陽等也不同程度地滲入了佛道的影響而產生變化。

 

變異期—唐宋

到了唐宋年間,出現了劃時代的變化──節日風俗開始大規模地與城市生活相結合,從向來充滿迷信、禁忌等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節日風俗遂趨向世俗和娛樂化,成為民間真正的「佳節良辰」。這種改變與隋唐時期穩定而興盛的國力發展有密切關係。歷經數百年戰亂,中國至隋唐期間達至空前的昌盛和統一,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都十分發達,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穩定以及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給社會風俗的演變提供了歷史條件,節日風俗乃趨向娛樂型的演變。

1302ph006
宋朝的〈春遊晚歸圖〉反映了古人帶備寒食野外踏青,春遊掃墓。
1302ph006

穏定期—明清

在明清時期,節日風俗仍因經濟形態的蛻變和社會環境而有所變異。隨着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江南一帶新興商業城市之崛起,明清期間的節日風俗進一步朝着娛樂型的方向發展,節日的遊樂味更濃。與此同時,明清時期的節俗亦瀰漫着一片復古風,與節日風俗平行發展的傳統儒學,至明清時已演變成嚴重壓抑思想的教條,封建禮教對人們的思想日益禁錮,節日的禮儀形式比前更為重要。

1302ph005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描繪了宮廷張燈結綵的盛況
1302ph005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