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大師筆下的敦煌

0509ph041
1943年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委員常書鴻(中)、張大千、盧善群在莫高窟。
0509ph041

張大千

張大千(1899—1983年)生於四川內江,原名正權,九歲開始學習繪畫,1916年與二兄張善孖同赴日本,入京都公平學校研習繪畫,1919年回國,一度出家為僧,法號大千,不久還俗,以法名行。1933年任中央大學教授。四五十歲時遍遊祖國名山大川。1940年一度到敦煌巡禮石窟藝術,1941年再赴敦煌,臨摹壁畫。1942年,畫家謝稚柳應邀前往敦煌協助他工作。1943年8月,張大千回到成都,在敦煌工作歷時兩年零七個月。當年出版畫冊《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1944年1月在成都舉辦「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引起極大轟動。5月,展覽移至重慶,以後又到上海等地展出。張大千在敦煌還為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石窟編號,並著錄各窟內容,寫成《漠高窟記》一書,並參與敦煌藝術研究所的籌備。1948年張大千移居香港,先後僑居印度、巴西等地。1983年在台北逝世。

0509ph040
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菩薩
0509ph040

常書鴻

常書鴻(1904—1994年),浙江杭州人,滿族,油畫家,1927年赴法國留學,1932年畢業於法國里昂國立美術學校,1936年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專科學校,獲得里昂、巴黎美術家協會的金質獎章。回國後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1943年2月,常書鴻到敦煌,以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身份籌建敦煌藝術研究所,在一無所有、異常艱苦的情況下,開始了保護、弘揚敦煌藝術的拓荒、創業之路。由此為起點,他以藝術家的熱情與忠誠,鍥而不捨地獻身敦煌事業整整半個世紀。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常書鴻任所長。1950年,研究所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他繼續擔任所長,至1982年起,他擔任名譽所長,1984年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1994年在北京逝世。

0509ph042
1987年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常書鴻在敦煌石窟研討會上致詞
0509ph042

饒宗頤

饒宗頤(1917—2018年),廣東潮安人,號選堂,又號固庵,1949年遷居香港,1952-1968年歷任香港大學中文系講師、高級講師、教授,曾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研究敦煌遺書,並獲法蘭西學院儒蓮獎。以後,饒宗頤先後在新加坡大學中文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教。1973-1978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一度為法國遠東學院院士。1978年退休以後繼續在法國高等研究院宗教學部、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及人文科學研究所任教和從事研究,並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藝術系、中文系的榮譽高級研究員和榮譽講座教授。饒先生治學嚴謹,涉獵廣泛,多具開創性,尤其在敦煌學領域,碩果累累,為推動敦煌學研究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多年來這方面的主要論著有《老子想爾注校證》、《敦煌曲》、《敦煌琵琶譜讀記》、《敦煌白畫》、《法藏敦煌書苑菁華》等。2018年2月6日在香港病逝。

0509ph043
2000年饒宗頤接受「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特殊貢獻獎」
0509ph043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1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