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大师笔下的敦煌

0509ph041
1943年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委员常书鸿(中)、张大千、卢善群在莫高窟。
0509ph041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年)生于四川内江,原名正权,九岁开始学习绘画,1916年与二兄张善孖同赴日本,入京都公平学校研习绘画,1919年回国,一度出家为僧,法号大千,不久还俗,以法名行。1933年任中央大学教授。四五十岁时遍游祖国名山大川。1940年一度到敦煌巡礼石窟艺术,1941年再赴敦煌,临摹壁画。1942年,画家谢稚柳应邀前往敦煌协助他工作。1943年8月,张大千回到成都,在敦煌工作历时两年零七个月。当年出版画册《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1944年1月在成都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引起极大轰动。5月,展览移至重庆,以后又到上海等地展出。张大千在敦煌还为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石窟编号,并著录各窟内容,写成《漠高窟记》一书,并参与敦煌艺术研究所的筹备。1948年张大千移居香港,先后侨居印度、巴西等地。1983年在台北逝世。

0509ph040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菩萨
0509ph040

常书鸿

常书鸿(1904—1994年),浙江杭州人,满族,油画家,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获得里昂、巴黎美术家协会的金质奖章。回国后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3年2月,常书鸿到敦煌,以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身份筹建敦煌艺术研究所,在一无所有、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开始了保护、弘扬敦煌艺术的拓荒、创业之路。由此为起点,他以艺术家的热情与忠诚,锲而不舍地献身敦煌事业整整半个世纪。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任所长。1950年,研究所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他继续担任所长,至1982年起,他担任名誉所长,1984年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994年在北京逝世。

0509ph042
1987年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常书鸿在敦煌石窟研讨会上致词
0509ph042

饶宗颐

饶宗颐(1917—2018年),广东潮安人,号选堂,又号固庵,1949年迁居香港,1952—1968年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高级讲师、教授,曾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敦煌遗书,并获法兰西学院儒莲奖。以后,饶宗颐先后在新加坡大学中文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教。1973—1978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一度为法国远东学院院士。1978年退休以后继续在法国高等研究院宗教学部、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及人文科学研究所任教和从事研究,并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艺术系、中文系的荣誉高级研究员和荣誉讲座教授。饶先生治学严谨,涉猎广泛,多具开创性,尤其在敦煌学领域,硕果累累,为推动敦煌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年来这方面的主要论著有《老子想尔注校证》、《敦煌曲》、《敦煌琵琶谱读记》、《敦煌白画》、《法藏敦煌书苑菁华》等。2018年2月6日在香港病逝。

0509ph043
2000年饶宗颐接受“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殊贡献奖”
0509ph043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7月1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