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沉睡大漠的圖書館——藏經洞

敦煌石窟既是古代藝術的寶庫,也是學術的寶庫。二十世紀初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震驚了全世界,有關中國文化和絲綢之路的學術研究由此而改觀。藏經洞中藏着歷時近千年的五萬餘件文書、文物,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哲學、宗教等。這一重大發現引起了中外學者的研究熱潮,在世界範圍形成一門新興的學科,著名歷史學者陳寅恪首先稱之為敦煌學。

0509ph039
唐代回鶻文寫本殘卷。回鶻文為回鶻西遷(公元840年)後至十四世紀左右使用的主要文字。
0509ph039

敦煌石窟上千個,最有名的就是藏經洞。敦煌學研究者又把它叫做敦煌石室、鳴沙石室,在莫高窟編號為第17窟,位於大型中心佛壇式洞窟第16窟甬道的北壁。1900年,道士王圓籙僱用了一名師爺在今第16窟甬道設案抄寫經書販賣。師爺發現牆縫深無盡頭,用手敲擊,若聞中空之聲,二人破壁而入,滿窟文物蔚為大觀,重見天日。

0509ph038
藏經洞(莫高窟第17窟)開在晚唐第16窟甬道北壁
0509ph038

敦煌遺書,大部分是寫本,刻印本不多,按內容性質可分為宗教典籍、官私文書、中國四部書(經史子集)和非漢文文書四大類。新發現的材料大大豐富了中國史料,填補了許多歷史記載的空白。文學史料更為突出,有許多新發現的詩詞歌賦,民間俗文學的成就引起了重視,尤其是變文,雖然後來被禁止,但實際上是宋代平話的先驅。保存下來許多語言學和音韻學方面的古籍殘卷,寫本中的俗字、俗語隨處可見,對研究中國語言文字發展演變非常重要。還有一些遺書是用少數民族語言甚至外國文字書寫的,如古藏文、西夏文、于闐文、突厥文、回鶻文等。再如醫書、樂譜、舞譜、棋經、星占、曆算和宗教文獻等等,可謂包羅萬象。藏經洞中敦煌遺畫,總數亦可上千。這些遺畫,現時大部分收藏在國外。有些是壁畫的小樣或粉本(畫稿);有些題材則未見於壁畫,是敦煌壁畫的豐富和補充。還有些作品是從外地帶來的,體現出敦煌與各地文化藝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關係。

0509ph037
1994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敦煌舉行
0509ph037

藏經洞發現不久,吸引了外國探險家的注意。第一個到來的是俄國人奧勃魯切夫,1905年他取走遺書兩大包。接着,1907、1908年,先後來了斯坦因、伯希和,拿走了遺書、遺畫的精華。1910年,清政府下令將洞中文物全部移存京師圖書館,啟運之前,許多卷子被王道士轉移掖藏,運送途中和到達北京館藏之前,官員雁過拔毛,竊取不少。1912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橘瑞超、吉川小一郎,從敦煌王道士手中弄走遺書500卷。俄國人奧登堡1915年到敦煌,也從王道士手中得到遺書、遺畫、彩塑,遺書現藏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敦煌寶藏早期遭受如此的劫難,致使文書愈加殘缺、分散。

0509ph036
俄國人奧登堡(1863-1934年),佛教藝術史專家,1915年在敦煌獲取了不少遺書、遺畫和彩塑。
0509ph036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1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