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竹簡成書——簡牘的由來

202135phn002
簡牘是古代書寫的載體(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35phn002

在紙張未發明以前,人類用以書寫文字的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古埃及人用尼羅河旁蘆葦草、希臘用蠟板記事、亞述人(今敍利亞人)把文字寫在泥板上、古羅馬人用銅鑄成法律條文……。中國在殷商時期主要是用獸骨、龜甲、青銅器作為書寫載體,後來又用較為貴重的玉石和絲帛代替。然而上述的書寫載體因製作過程複雜,加上成本高昂,並不符合廣泛使用的需要。因此,製作便捷,成本廉宜的簡牘漸漸成為主要的書寫載體。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簡,從竹,間聲」;「牘,書版也,從片」,而「片」字就是剖開的木的意思。由此可知,早期的簡是竹質,牘是木質。簡牘是指用以書寫文字的竹條與木板。

 

甚麼是「汗青」?

南宋時期著名歷史人物文天祥寫有《過零丁洋》一文,當中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成為流傳後世的名句。文中的「汗青」就是竹簡的別稱,這名字源於簡牘的製作工序。製作簡牘要先將青竹筒蒸煮,用火烤使其「發汗」脫水,稱為「殺青」,用以防止日後變形及被蟲蛀,亦便於書寫。因此,後世也稱竹簡為「汗青」,引申為書冊、史籍。殺青的竹簡可打孔後將線穿過竹簡連綴成冊,也可不打孔,直接綁竹簡。殺青後還要刮削竹簡,使其表面平整,便於書寫。加工後的竹片有篾黃和篾青兩面,一般於篾黃面(正面)書寫,背面則為篾青面,不過仍有些簡牘為兩面書寫的。

202135phn003
長沙簡牘博物館展示製作竹簡的方法(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35phn003

中國使用簡牘始於何時?

中國何時開始使用簡牘?有學者認為最早可能是在殷商時代,然而書寫簡牘,應以有墨、漆和筆為前提條件。換言之,簡牘成為書寫載體不可能過於古老,但從文獻記載和殷商甲骨文字分析,則似在殷商時期已有使用簡牘的可能。《尚書‧多士篇》稱:「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據古文字學家分析,甲骨文、金文的「冊」字,就是把若干條竹木簡用兩道繩子編成一冊書的樣子。「典」則是把書冊放在台几之上。雖然,今天還沒有殷代簡牘編成的典冊實物出土,但隨文字普及,簡牘的價廉及製作取材方便,很快已取代獸骨、龜甲、玉器、絲帛和青銅器,成為主要的書寫載體,並流行了相當長的時間。即使在漢代紙張發明之後,簡牘仍然與紙張互相存在,直至公元四世紀,隨着紙張全面普及,售價日趨廉宜,較為笨拙的簡牘才逐步絕跡。

 

研究簡牘有何意義?

在簡牘廣泛流行的千餘年間,上至宮廷皇帝,下至邊防士卒都使用簡牘,用於頒詔令、布文書、記載賬目、書寫私書、抒發內心憂愁等。簡牘中記載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活,思想感情等各方面事情。進入二十世紀之後,中國不斷發現古代的簡牘。簡牘作為第一手出土資料,比歷代史家留下的史籍顯然更真實、生動及具體地反映當時社會狀況。簡牘中保留的一些古代書籍,則極大地豐富中國文化遺產,對於輯佚、校勘、訂正古代史籍,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簡牘的編冊制度,又是中國後世書籍制度的濫觴。簡牘文字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文字的變化和發展,亦提供重要的資料。

 

中國近代出土的簡牘,可以說是學術界重大發現之一,舉世矚目。從第一枚簡牘問世至今,數量已經逾三十萬枚,相關的學術研究亦積累了豐碩的成果。不僅中國,甚至美國、日本、法國、瑞典、韓國、英國等地學者,也在積極開展簡牘研究工作。簡牘作為一門獨立的新學科,愈來愈受各方關注。日本簡牘學會出版專門的學術刊物《木簡研究》,世界各地(尤以中國為主)也有研究簡牘。中國簡牘研究至今已出版了幾十種研究專著,形成強大的簡牘研究隊伍。現今,簡牘研究已是一專門學科。

202135phn004
湖北省博物館展出曾侯乙墓竹簡(複製品)(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35phn004
作者:
上載日期:
2023年09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