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所發現的簡牘年代,上有戰國,下有漢晉,唯獨是秦代的簡牘卻沒有發現,無論是史書或出土實物,均不見秦代的影蹤。可幸在1975年,考古人員在湖北江陵雲夢睡虎地發掘了12座戰國末年至秦代的墓葬,並在第十一號墓裏出土1155枚簡牘及80塊殘片,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秦簡,為中國考古研究的一項重大發現。這批簡牘內容主要為秦的法律文書,雖然並非秦律的全部,但對於了解秦代律例是非常寶貴的資料。
雲夢睡虎地第十一號墓的墓主,據考證應為一位四十多歲名叫「喜」的男子,在秦始皇時期任職安陸御史、安陸令史、鄢令史及鄢獄吏等與司法有關的職務。這批簡牘出土時分為八組,分別堆放在棺內人骨架的頭部、右側、足部和腹部位置,除少數因水浮動而散亂外,其餘均保存完好。竹簡長23.1至27.8厘米,寬0.5至0.8厘米,簡文墨書秦隸,一般是寫於篾黃上,少數簡是兩面書字,字跡大部分如新可辨。從簡上殘存編繩判斷,竹簡為上、中、下三首編繩。出土時編繩已朽,秩序已亂,經過秦簡整理小組耐心整理,按簡的內容,可以分為九類:
此外,從第四號墓中亦發現兩件木牘,均為兩面墨書文字,內容是士卒的家信。這是中國出土最早的兩封家書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