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三星堆的考古方艙

聲音導航:

 

202136phw004
三星堆遺址內面積達1920平方米的大棚(圖片提供:陳顯丹)
202136phw004


方艙醫院是政府在疫情期間為應付病患增多而設的,其實在三星堆遺址考古上也同樣設有「方艙」,是考古的方艙。當三星堆遺址在2019年底至2020年陸續發現新的六個祭祀坑後,四川省文物管理部門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着手考慮對這六個坑的保護和發掘問題,尤其是對這六個坑內埋有多少件珍貴文物、文物的質料、其保存情況等有太多未知數,這都需要在發掘前做好所有準備工作。


考古專家根據1986年一及二號坑出土的文物種類和埋藏情況,以及出土時的文物狀況等分析討論認為:這次發掘工作量大、時間長、出土文物除常見的青銅器、玉器、金器外,很可能會出土一些絲綢品之類的有機物。而有機物在成都平原的土壤中是很難保存的,為此一定要做好出土物的保護,尤其是現場的保護和提取。為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祭祀坑的上方,搭建了一個約二千平方米的大棚,將新發現的六個祭祀坑和1986年發現的兩個祭祀坑都「罩在棚內」。這樣就可以使八個祭祀坑不受日曬雨淋,將野外考古工作變為室內考古工作。同時考古人員為了使發掘工作順利,根據六個新發現的祭祀坑以科學合理的安排,在大棚內由北向南,先後搭建四個「連體」考古發掘艙,每個發掘艙的大小都在十多平方米不等。

202136phw005
大棚內的發掘艙(圖片提供:陳顯丹)
202136phw005


發掘艙整體由玻璃和鋼架組成,艙內設有考古現場信息實時記錄系統、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統、各式各樣的攝錄鏡頭、恒溫和恒濕的設備、自動升降機等,這些設備都是為了在考古發掘期間,能使出土文物得到有效及時的保護,為此,「文物醫生」(文物保護工作人員,他們有學文物保護,有學材料,有學化學,有學生物等)也來到考古發掘的「前沿陣地」,並將許多「醫療器具」(文物保護的設備)也帶到發掘現場,為考古信息與出土文物信息的實時採集、記錄與專家遠程指揮提供充分保障。

202136phw006
三星堆考古的五位重要人物在三號坑前留影。左起:雷雨(三星堆博物館現任館長)、陳德安(三星堆遺址工作站首任站長)、肖先進(三星堆博物館第一任館長)、陳顯丹(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三星堆一及二號坑考古發掘負責人)、霍巍(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
202136phw006


2020年10月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秉持「課題預設、保護同步、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合作」的工作理念,聯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以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絲綢博物館等39家機構,共同對六個新發現的祭祀坑開始全面發掘及合作研究數字化測繪、物探、環境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紡織品考古、玉料來源、DNA檢測等方面。發掘期間,為了減少對出土文物的不必要損傷和不影響文物信息,考古人員身穿連體防護服,趴在升降機的踏板上清理坑內掩埋的文物,這種方法減少了對文物本體的踩踏和負重,使埋藏在地下脆弱的文物得到有效保護。

202136phn004
考古學家在三星堆八號坑考古發掘(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36phn004


為了有效保護出土文物,在大棚內的東北側設置了約150平方米、呈曲尺形布局的考古發掘現場應急保護集成平台。這應急平台內設有:應急檢測分析室、有機質文物應急保護室、無機質文物保護應急室、微痕物應急保護室、文保室、考古工作室等。文物保護專家也在現場對發現的文物,根據不同質地、不同環境做出相應的保護措施,使每個坑的發掘進度、發掘期間的溫度和濕度都得到相應的控制和處理,使每一件出土文物都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如配備充氮保濕箱、低溫保濕櫃、生物低溫採樣箱等應急保護設備,可對出土的角、骨、蚌牙、紡織品、漆木器等有機質文物及殘留物開展應急保護,以便很快送至實驗室作進一步研究、精細保護及修復;配備手提式X-熒光儀、超景深顯微鏡、體式顯微鏡、色差儀等便攜式檢測儀器和絲蛋白檢測材料,可對出土文物、微痕信息做快速分析和微觀形貌觀察,為應急處理與後期保護研究提供幫助。

202136phw007
大棚內的保護應急平台(圖片提供:陳顯丹)
202136phw007
作者:
上載日期:
2023年09月1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