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竹简成书——简牍的由来

202135phn002
简牍是古代书写的载体(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35phn002

在纸张未发明以前,人类用以书写文字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古埃及人用尼罗河旁芦苇草、希腊用蜡板记事、亚述人(今叙利亚人)把文字写在泥板上、古罗马人用铜铸成法律条文……。中国在殷商时期主要是用兽骨、龟甲、青铜器作为书写载体,后来又用较为贵重的玉石和丝帛代替。然而上述的书写载体因制作过程复杂,加上成本高昂,并不符合广泛使用的需要。因此,制作便捷,成本廉宜的简牍渐渐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简,从竹,间声”;“牍,书版也,从片”,而“片”字就是剖开的木的意思。由此可知,早期的简是竹质,牍是木质。简牍是指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条与木板。

 

什么是“汗青”?

南宋时期著名历史人物文天祥写有《过零丁洋》一文,当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成为流传后世的名句。文中的“汗青”就是竹简的别称,这名字源于简牍的制作工序。制作简牍要先将青竹筒蒸煮,用火烤使其“发汗”脱水,称为“杀青”,用以防止日后变形及被虫蛀,亦便于书写。因此,后世也称竹简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籍。杀青的竹简可打孔后将线穿过竹简连缀成册,也可不打孔,直接绑竹简。杀青后还要刮削竹简,使其表面平整,便于书写。加工后的竹片有篾黄和篾青两面,一般于篾黄面(正面)书写,背面则为篾青面,不过仍有些简牍为两面书写的。

202135phn003
长沙简牍博物馆展示制作竹简的方法(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35phn003

中国使用简牍始于何时?

中国何时开始使用简牍?有学者认为最早可能是在殷商时代,然而书写简牍,应以有墨、漆和笔为前提条件。换言之,简牍成为书写载体不可能过于古老,但从文献记载和殷商甲骨文字分析,则似在殷商时期已有使用简牍的可能。《尚书‧多士篇》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据古文字学家分析,甲骨文、金文的“册”字,就是把若干条竹木简用两道绳子编成一册书的样子。“典”则是把书册放在台几之上。虽然,今天还没有殷代简牍编成的典册实物出土,但随文字普及,简牍的价廉及制作取材方便,很快已取代兽骨、龟甲、玉器、丝帛和青铜器,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并流行了相当长的时间。即使在汉代纸张发明之后,简牍仍然与纸张互相存在,直至公元四世纪,随着纸张全面普及,售价日趋廉宜,较为笨拙的简牍才逐步绝迹。

 

研究简牍有何意义?

在简牍广泛流行的千余年间,上至宫廷皇帝,下至边防士卒都使用简牍,用于颁诏令、布文书、记载账目、书写私书、抒发内心忧愁等。简牍中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思想感情等各方面事情。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中国不断发现古代的简牍。简牍作为第一手出土资料,比历代史家留下的史籍显然更真实、生动及具体地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简牍中保留的一些古代书籍,则极大地丰富中国文化遗产,对于辑佚、校勘、订正古代史籍,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简牍的编册制度,又是中国后世书籍制度的滥觞。简牍文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变化和发展,亦提供重要的资料。

 

中国近代出土的简牍,可以说是学术界重大发现之一,举世瞩目。从第一枚简牍问世至今,数量已经逾三十万枚,相关的学术研究亦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不仅中国,甚至美国、日本、法国、瑞典、韩国、英国等地学者,也在积极开展简牍研究工作。简牍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愈来愈受各方关注。日本简牍学会出版专门的学术刊物《木简研究》,世界各地(尤以中国为主)也有研究简牍。中国简牍研究至今已出版了几十种研究专著,形成强大的简牍研究队伍。现今,简牍研究已是一专门学科。

202135phn004
湖北省博物馆展出曾侯乙墓竹简(复制品)(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35phn004
作者:
上载日期:
2023年09月0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