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不容於世——李贄與女學生

202112phn015_01
《除紅消夏》是明朝民間畫,描繪明朝民間女子圍坐方桌,玩「除紅」的紙牌遊戲。(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12phn015_01

梅澹然是李贄好友梅國楨的女兒。因梅國楨的關係,李贄與梅澹然大概是在萬曆十六年(1588年)之後認識,這是在李贄削髮為僧之後。梅澹然堪稱李贄的知音,性貞靜,解禪理,精擅於刺繡。她早年喪夫,年輕守寡,結識李贄時不過二十多歲,因信佛而經常向李贄請教。其後梅澹然削髮為尼,以示其信佛之心堅定不移。兩人的「交往」是明代一宗受熱議的公案。

 

梅澹然的父親梅國楨(1542-1605年),字客生,號衡湘,湖北麻城人。隆慶元年(1567年)舉人,萬曆十一年(1583年)進士。李贄於萬曆九年(1581年)到黃安,在梅國楨中進士前就已與他結識。梅國楨有六個女兒,梅澹然排第三。她十五歲嫁給劉守有的三子劉承禧,可惜未過門,劉承禧已夭亡。梅澹然年輕守寡並開始在家帶髮修行,在家設尼庵,名叫「繡佛精舍」,一同修行的還有她的妹妹及姑姑等梅家幾位女眷。梅澹然向李贄問學,主要是通過書信往來。

 

向李贄問學的女子不只梅澹然一人。在李贄的心目中,這些女子都是現世的觀音菩薩。但他最推崇的是梅澹然。李贄在《焚書‧卷四‧豫約》中寫道:「梅澹然是出世丈夫,雖是女身,然男子未易及之,今既學道,有端的知見,我無憂矣。雖不曾拜我為師,⸺彼知我不肯為人師也,⸺然已時時遣人走三十里問法,余雖欲不答,得乎?彼以師禮默默事我,我縱不受半個徒弟於世間,亦難以不答其請。故凡答彼請教之書,彼以師稱我,我亦以澹然師答其稱,終不欲犯此不為人師之戒也。嗚呼!不相見而相師,不獨師而彼此皆以師稱,亦異矣!」

 

在這段話中,李贄否認自己接受弟子,當然也包括女弟子,所以纔沒有把梅澹然看作自己的弟子;但他又明確地告人們,他與梅澹然互相以「師」相稱。同時,李贄還補充了一句,說自己之所以要稱梅澹然為師,是因為梅澹然已經削髮為尼了。可見,李贄與梅澹然,互相以「師」相稱,而又囿於禮教之束縛,長期通信卻很難見上一面。他們之間精神之戀的意緒,正是在多次通信後萌發和產生。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春,李贄在南京作〈卻寄〉詩四首,給遠在麻城的梅澹然:

一回飛錫下江南,咫尺無由接笑談。

卻羨婆須蜜氏女,發心猶願見瞿曇。

 

持鉢來歸不坐禪,遙聞高論卻潸然。

如今男子知多少,盡道官高即是仙。

 

盈盈細抹隨風雪,點點紅妝帶雨梅。

莫道門前車馬富,子規今已喚春回。

 

聲聲喚出自家身,生死如山不動塵。

欲見觀音今汝是,蓮花原屬似花人。

 

詩中「婆須蜜氏女」似指梅澹然,他盛讚梅澹然貌美如花而心地純潔善良,猶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此詩明說觀音,暗寫澹然。從全詩看,李贄與梅澹然有着極深摯的情誼,梅澹然想見到李贄,而李贄也很想念這位異性知己。

202112phn016_01
《明代木刻觀音畫譜》,丁雲鵬等編繪。(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12phn016_01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夏,李贄回到闊別數載的麻城龍潭。此間恐有與梅澹然相會之事,致使輿論譁然。當時男尊女卑之風猶在,男女受受不親的觀念仍存,兩人的精神交往亦不容於當時社會,認為有違「男女大防」之舉,遭惡意誹謗。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馬經綸在〈與當道書〉寫下「卓吾不能安其身於麻城,聞檄被驅,狼狽以避。……緣麻城人以異端禍惑世目之,以宣淫誣之耳。」李贄因此不得不離開麻城,隱藏到河南商城的黃檗山中。此年冬天,被明神宗革職為民的前御史馬經綸,從北京通縣趕赴河南商城探訪李贄。次年(1601年)春二月,馬經綸將李贄接到北京通縣家中居住。又過了一年,在1602年,明神宗下詔逮捕李贄,李贄最終遭迫害慘死獄中。在此期間,他再也未能與梅澹然見面、論學。不久,梅澹然也去世了,年僅三十七歲。

202112phn017_01
《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卷》局部,南宋馬和之繪。《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卷》內容多宣揚男尊女卑的傳統禮教。(圖片提供:馬和之/FOTOE)
202112phn017_01

李贄與梅澹然確有一種精神之戀的微妙意緒,但這種關係是一種很純潔的關係,是一種共同的精神追求,這是道學家所不能理解的。坊間造出謠言說李贄「宣淫」,這恰恰證明了假道學之士的道德淺陋和心靈卑濁。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9月1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