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自學成宗——誰是李贄師?

202112phn006_01
李贄深受王陽明影響。圖為位於貴州貴陽的王陽明講學塑像。(圖片提供:文真/FOTOE)
202112phn006_01

李贄是一個具爭議的人物,他雖然厭棄儒、道、釋的規範,但卻是舉人出身;不滿孔孟的階級之說,卻又自稱為儒生。這樣的一個人物,究竟師承何人?其實李贄沒有拜任何一位著名學者為師,但客觀上卻與泰州學派有着比較直接的師承關係。

 

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王艮(1483-1541年),為王守仁(又稱王陽明,1472-1529年)的弟子,主張百姓日用即道,要求從日常生活中貫徹傳統倫理道德,宣揚明哲保身、安身立本等。王艮的學說也有很多傳統道德說教,但由於強調「自然」,強調「百姓日用即道」,反對宋儒道理的束縛,並帶有比較多的自由解放意味,從而自成一說。門人多為社會下層人士,如樵夫朱恕、陶匠韓樂吾,亦有社會上層人物,如徐樾。這學派代表人物還有顏鈞、何心隱等。此派在明中後期有一定影響。

 

李贄《續焚書》卷三〈儲瓘〉說:「心齋(王艮)之子東崖公(王襞),贄之師。東崖之學,實出自庭訓。」可見,李贄曾與王艮之子王襞(1507-1587年)有過交往,並且把王襞看作是自己的老師,繼接泰州學派之學脈。李贄在《陽明先生道學鈔‧陽明先生年譜》後語中,曾說到王學左派對他的影響:「余自幼倔僵難化,不信學,不信道,不信仙釋。故見道人則惡,見僧則惡,見道學先生則尤惡。惟不得不假升斗之祿以為養,不容不與世俗相接而已。然拜揖公堂之外,固閉戶自若也。不幸年甫四十,為友人李逢陽、徐用檢所誘,告我龍谿王先生(王畿)語,示我陽明王先生書,乃知得道真人不死,實與真佛真仙同,雖倔僵,不得不信之矣。」李贄意思是說自幼已非常倔強,不相信儒學、道學、神仙及佛學之說,對僧侶及道人等感厭惡,但因生活所需,才在工作上有所接觸。當辭官之後,已不再接觸這些事了。不過在四十歲時,因李、徐二人介紹而開始認識王陽明、王龍谿的道學,透過王陽明的著作,認識到得道真人其實與真仙真佛同樣「真人不死」,令人不得不信。

202112phn007_01
明代正德年間王陽明的家書,北京國家博物館藏。(圖片提供:黃豁/FOTOE)
202112phn007_01

李贄在南京期間,曾會見陽明後學的二位大師王畿(1498-1583年)與羅汝芳(1515-1588年),與王畿會面兩次,與羅汝芳會面一次,這對李贄思想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李贄自云在南京結識王畿與羅汝芳之後,「無歲不讀二先生之書,無日不談二先生之腹。」(《羅近溪先生告文》)李贄很推崇王畿,曾說:「明貢書屋正有王先生全書,……遂盡讀之,於是乃敢斷以為先生之書為足繼夫子(王陽明)之後。」(《陽明先生道學鈔序》)王畿將王陽明「良知說」進一步拉近禪宗的學說,深得李贄的心;羅汝芳主張以「赤子之心,不學不慮」的方法直致「良知」,李贄頗受「赤子之心」的啓發,寫下〈童心說〉一文,成為中國古代哲學與文學理論史的重要一課。

bulb

〈童心說〉

〈童心說〉是李贄在萬曆十四年(1585年)所寫,主張「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所謂童心,即童子之心,真心真意,不含假意,是不受「道理」、「聞見」。詩文是發於性情、貴乎自然、反對復古、重情尚俗,不受傳統格律所束縛。

李贄推崇王艮、王畿之學,不在於他們是王陽明學說的傳人,而在於他們沒有侷限於王陽明的學說。李贄對他們的推崇,主要是對他們豪傑精神的推崇。他對王畿等泰州學派的學者所具有的豪俠氣概尤為讚賞。他在《為黃安二上人三首》中說:「古人稱學道全要英靈漢子。……當時陽明先生門徒遍天下,獨有心齋(王艮)為最英靈。心齋本一竈丁也,目不識一丁,聞人讀書,便自悟性。……此其氣骨為何如者?心齋之後為徐波石,為顏山農。山農以布衣講學,雄視一世,而遭誣陷。波石為布政使,請兵督戰,而死廣南。雲龍鳳虎,各從其類然哉!蓋心齋真英雄,故其徒亦英雄也。波石之後為趙大洲,大洲之後為鄧豁渠。山農之後為羅近溪,為何心隱。心隱之後為錢懷蘇,為程後台,一代高似一代。所謂大海不宿死屍,龍門不點破額,豈不信乎?」

 

以上所提及的陽明後學學者,大多與李贄有過接觸,並或多或少影響了他。此段話語,幾乎是泰州學派師承關係的一部小史,是李贄為陽明後學寫的一篇出色的頌讚。從思想史上看,李贄與陽明後學、泰州學派,既有繼承,也有批判。李贄思想新穎,著作等身,無疑成為晚明啓蒙思潮的突出一員。

bulb

陽明後學

陽明學是明王守仁創立的學派,因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故名。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為主旨。門人繼承其學者,有錢德洪、王畿、王艮、鄒守益、羅洪先等。在明中葉以後影響很大,稱陽明後學,並分出好幾個支派,最著名的有以王艮為代表的泰州學派。

202112ph001
王陽明《與鄭邦瑞尺牘》,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
202112ph001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9月1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