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自学成宗——谁是李贽师?

202112phn006_01
李贽深受王阳明影响。图为位于贵州贵阳的王阳明讲学塑像。(图片提供:文真/FOTOE)
202112phn006_01

李贽是一个具争议的人物,他虽然厌弃儒、道、释的规范,但却是举人出身;不满孔孟的阶级之说,却又自称为儒生。这样的一个人物,究竟师承何人?其实李贽没有拜任何一位著名学者为师,但客观上却与泰州学派有着比较直接的师承关系。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1483-1541年),为王守仁(又称王阳明,1472-1529年)的弟子,主张百姓日用即道,要求从日常生活中贯彻传统伦理道德,宣扬明哲保身、安身立本等。王艮的学说也有很多传统道德说教,但由于强调“自然”,强调“百姓日用即道”,反对宋儒道理的束缚,并带有比较多的自由解放意味,从而自成一说。门人多为社会下层人士,如樵夫朱恕、陶匠韩乐吾,亦有社会上层人物,如徐樾。这学派代表人物还有颜钧、何心隐等。此派在明中后期有一定影响。

 

李贽《续焚书》卷三〈储瓘〉说:“心斋(王艮)之子东崖公(王襞),贽之师。东崖之学,实出自庭训。”可见,李贽曾与王艮之子王襞(1507-1587年)有过交往,并且把王襞看作是自己的老师,继接泰州学派之学脉。李贽在《阳明先生道学钞‧阳明先生年谱》后语中,曾说到王学左派对他的影响:“余自幼倔僵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惟不得不假升斗之禄以为养,不容不与世俗相接而已。然拜揖公堂之外,固闭户自若也。不幸年甫四十,为友人李逢阳、徐用检所诱,告我龙谿王先生(王畿)语,示我阳明王先生书,乃知得道真人不死,实与真佛真仙同,虽倔僵,不得不信之矣。”李贽意思是说自幼已非常倔强,不相信儒学、道学、神仙及佛学之说,对僧侣及道人等感厌恶,但因生活所需,才在工作上有所接触。当辞官之后,已不再接触这些事了。不过在四十岁时,因李、徐二人介绍而开始认识王阳明、王龙谿的道学,透过王阳明的著作,认识到得道真人其实与真仙真佛同样“真人不死”,令人不得不信。

202112phn007_01
明代正德年间王阳明的家书,北京国家博物馆藏。(图片提供:黄豁/FOTOE)
202112phn007_01

李贽在南京期间,曾会见阳明后学的二位大师王畿(1498-1583年)与罗汝芳(1515-1588年),与王畿会面两次,与罗汝芳会面一次,这对李贽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李贽自云在南京结识王畿与罗汝芳之后,“无岁不读二先生之书,无日不谈二先生之腹。”(《罗近溪先生告文》)李贽很推崇王畿,曾说:“明贡书屋正有王先生全书,……遂尽读之,于是乃敢断以为先生之书为足继夫子(王阳明)之后。”(《阳明先生道学钞序》)王畿将王阳明“良知说”进一步拉近禅宗的学说,深得李贽的心;罗汝芳主张以“赤子之心,不学不虑”的方法直致“良知”,李贽颇受“赤子之心”的启发,写下〈童心说〉一文,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学理论史的重要一课。

bulb

〈童心说〉

〈童心说〉是李贽在万历十四年(1585年)所写,主张“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真心真意,不含假意,是不受“道理”、“闻见”。诗文是发于性情、贵乎自然、反对复古、重情尚俗,不受传统格律所束缚。

李贽推崇王艮、王畿之学,不在于他们是王阳明学说的传人,而在于他们没有局限于王阳明的学说。李贽对他们的推崇,主要是对他们豪杰精神的推崇。他对王畿等泰州学派的学者所具有的豪侠气概尤为赞赏。他在《为黄安二上人三首》中说:“古人称学道全要英灵汉子。……当时阳明先生门徒遍天下,独有心斋(王艮)为最英灵。心斋本一灶丁也,目不识一丁,闻人读书,便自悟性。……此其气骨为何如者?心斋之后为徐波石,为颜山农。山农以布衣讲学,雄视一世,而遭诬陷。波石为布政使,请兵督战,而死广南。云龙凤虎,各从其类然哉!盖心斋真英雄,故其徒亦英雄也。波石之后为赵大洲,大洲之后为邓豁渠。山农之后为罗近溪,为何心隐。心隐之后为钱怀苏,为程后台,一代高似一代。所谓大海不宿死尸,龙门不点破额,岂不信乎?”

 

以上所提及的阳明后学学者,大多与李贽有过接触,并或多或少影响了他。此段话语,几乎是泰州学派师承关系的一部小史,是李贽为阳明后学写的一篇出色的颂赞。从思想史上看,李贽与阳明后学、泰州学派,既有继承,也有批判。李贽思想新颖,著作等身,无疑成为晚明启蒙思潮的突出一员。

bulb

阳明后学

阳明学是明王守仁创立的学派,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故名。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为主旨。门人继承其学者,有钱德洪、王畿、王艮、邹守益、罗洪先等。在明中叶以后影响很大,称阳明后学,并分出好几个支派,最著名的有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

202112ph001
王阳明《与郑邦瑞尺牍》,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202112ph001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9月1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