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學校亦有校規要遵守。中國最古老的校規可說是《弟子職》,古代最著名的書院之一白鹿洞書院在明代時期有《洞學十戒》,清代出現的《弟子規》於清代中葉以後更是廣泛流傳。
中國最古老的校規
《弟子職》可說是中國最古老的學校規則,原屬《管子》中的一篇,相傳是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所作,在漢代受到重視,南宋時朱熹將《弟子職》編入《儀禮經傳通解》,並加以注解,自此成為重要的蒙學教材。《弟子職》共有九則,是中國古代內容最全面、記述最清晰的學校規則,後世的官、私學校和書院,均以此作為制定學規的藍本。謝寶耿主編《中國蒙學名著鑒賞辭典》認為,「它不但對弟子的學習和修養具有意義,對人的一生發展起到奠基的作用」,同時又指出:「《弟子職》對學生的要求相當全面、具體而嚴格,甚至有些苛刻。今天看來,有些觀念有着明顯的奴役性,甚至有片面或嚴重錯誤,絕不能照搬使用。」例如:「少者之事,夜寐蚤作。既拚盥漱,執事有恪。攝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徹盥,汎拚正席,先生乃坐。」大意是指年少的學生,要晚睡早起,清晨打掃前要先洗手漱口,做事要恭敬謹慎。為老師擺設盥洗用具,待老師洗漱完畢,要收拾盥洗用具,打掃室房擺好講席,讓老師講課。
白鹿洞書院的《洞學十戒》
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始建於宋代,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經歷了宋、元、明、清四代,培養出不少士子。明代高賁享曾任江西提學副使,他撰寫了《洞學十戒》,「洞學」即白鹿洞書院。顧名思義,《洞學十戒》有十條戒規,全是告訴學生不可犯的事情,全篇言簡意賅。十戒如下:
《弟子規》廣泛流傳
《弟子規》是清代學者李毓秀編著的學規。「弟子」指年幼的人,此書是對兒童和青少年教授道德教育的啟蒙讀物,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弟」。《弟子規》用三字句寫成,共1080字,作為學子處世的規範,通俗易懂。此書〈總敍〉明言其編排次序,是根據《論語‧學而》所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書內容分為四部分:一、教導兒童要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是對待長輩的行為規範;二、平時的衣食住行、言語,以及自我修養等方面的規範;三、怎樣處理人際關係,提倡以仁愛待人;四、講述讀書學習的重要,強調「力行」是「學文」的基礎,必須學習文化和努力實踐。
近代的學校,校規各有不同。有些也以繼承宋代書院教育為宗旨,例如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創辦時定有《新亞學規》二十四條,首三條的內容是:「一、求學與做人,貴能齊頭並進,更貴能融通合一;二、做人的最高基礎在求學,求學之最高旨趣在做人;三、愛家庭、愛師友、愛國家、愛民族、愛人類,為求學做人之中心基點。對人類文化有了解,對社會事業有貢獻,為求學做人之嚮往目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