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202127phn062_01
北京故宮乾清門,是清代舉行上朝的地方。(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27phn062_01

故宮博物院前稱「紫禁城」,有城就有門,紫禁城也不例外,畢竟皇帝、后妃總要出入,大臣們也要上朝和退朝。不過,這些門可不僅僅是為了讓人員出入而開設,相反,有些門平時根本不開,而且即使開了,除了皇帝,其他人一般不能進出;有些門是政治場所,決策國家大事;有些門是繁華與衰榮所在。

 

乾清門為上朝地

皇帝每天會舉行「御門聽政」,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上朝」,因每天都有,常稱「日朝」,又因多在黎明時分舉行,又稱「早朝」。這一制度始於明朝,皇帝每天拂曉(大約上午五時),在奉天門接受文武官員朝拜並處理政事。這個奉天門,就是後來的太和門。清初,承襲這制度,只不過將地點改到乾清門。由此,或許可以糾正某些錯誤概念——總以為清朝皇帝是在太和殿(金鑾殿)裏上早朝,其實早朝是在乾清門裏舉行。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門前有一個面積約一萬平方米的廣場。東為內左門及大臣等待上朝的地方,稱「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據史料記載,拂曉,各部院前來奏事的官員要在朝房恭候。皇帝到來之前,太監會先準備寶座及黃案,再到朝房傳旨。官員們得旨後,即刻到乾清門階下按順序東西向侍立。皇帝升寶座後,各部院奏事官依次將奏匣放在黃案上,再跪向皇帝陳奏事情,當面聽候皇帝的旨意。若奏機要之事,負責記錄皇帝起居的記註官,負責糾核其他官員的科道官及侍衞等人都要退場,只留下內閣大學士等參與機要的大臣,向皇帝陳奏,請皇帝降旨,然後遵行。

 

仔細想想的話,在大門舉行朝會,大臣們在露天站着,冬天北風吹、大雪飄,夏天的暑熱,以及雷鳴電閃、暴雨傾盆……,那滋味怕是不大好受。所以,當時也規定,如遇大風、雨、雪天氣,御門聽政可改期或停止。但那個年代沒有天氣預報,仍免不了遭遇突發天氣。比如,乾隆二年(1737年)某次早朝,遇上大雨,官員、侍衞在雨裏站着,這可真是「雨露均沾」了。乾隆帝也覺得「過意不去」,下詔分賞入奏官員每人兩匹紗,侍衞和執事官各一匹紗。這是賞,也有罰的。你們能想像皇帝到了而大臣還未到的情形嗎?那對皇帝而言,真是極其侮辱。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二月的一次早朝,因奏事官員未按時到齊,道光帝大怒,對遲到的二十多名官員分別給以罰俸二至四年的處分。話說回來,二十多人上早朝遲到,也從另一個角度顯示出清朝到了這時候,已是綱紀廢弛,官員隊伍渙散,這要是雍正帝時期,給他們幾個膽子也不敢吧。

202127phn063_01
乾清門是昔日文武百官上朝地方,今日是遊客雲集之地。(圖片提供:左冬辰/FOTOE)
202127phn063_01

午門是國典重地

午門共有五個門洞,當中的正門,只有皇帝祀祭天地、太廟祭祖或親征時才能出入。皇后在大婚入宮時可以走一次。科舉殿試的時候,中了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中榜後從宮裏出來時可走一次,這已是極高殊榮了。宗室王公、文武官員只能走兩側門,文武百官從左門出入,皇室王公從右門出入。每年臘月初一,午門會舉行頒布次年曆書的「頒朔」典禮,軍隊凱旋回歸時,亦會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雖然坊間流傳「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但史學家認為並不可信,因為雖則明代有皇帝曾在午門以「廷杖」處罰大臣,但到清代時,廷杖已不常見,歷史有記載的只是晚清光緒帝的珍妃被慈禧太后親自下令褫衣廷杖,所以午門在清代只是喜慶之地。

bulb

廷杖

在朝廷上當眾杖打大臣。據《明史》記載:「刑法有創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東西廠、錦衣衞、鎮撫司獄是已。」

202127phn064_01
午門獻俘圖,北京首都博物館展品。(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27phn064_01

神武門的繁華與衰落

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明代稱為「玄武門」,並在門外設內市,是明代才有的特別市集。每月逢初四開市,專為宮廷服務,因此商品珍奇薈萃,商賈雲集。《明熹宗實錄》載:「將內市自八月初四日為始,還遵累朝舊典,仍移於玄武門外……復我祖宗以來面朝後市之典、朕軫恤商民至懷。」在清代時,神武門的內市已取消,但熱鬧場面仍不改,因每三年舉行的選秀活動,候選秀女所乘的騾車會停在神武門,等待太監引領秀女入宮,湊熱鬧的人都在這時聚在附近觀看。另外,1924年,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亦是由神武門離開,結束中國的帝制時代。現今,神武門掛有由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所題的「故宮博物院」匾額,成為故宮博物院的正門了。

202127phn065_new_01
神武門現今已是故宮博物院的正門(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27phn065_new_01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6月1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