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02127phn062_01
北京故宫乾清门,是清代举行上朝的地方。(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27phn062_01

故宫博物院前称“紫禁城”,有城就有门,紫禁城也不例外,毕竟皇帝、后妃总要出入,大臣们也要上朝和退朝。不过,这些门可不仅仅是为了让人员出入而开设,相反,有些门平时根本不开,而且即使开了,除了皇帝,其他人一般不能进出;有些门是政治场所,决策国家大事;有些门是繁华与衰荣所在。

 

乾清门为上朝地

皇帝每天会举行“御门听政”,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上朝”,因每天都有,常称“日朝”,又因多在黎明时分举行,又称“早朝”。这一制度始于明朝,皇帝每天拂晓(大约上午五时),在奉天门接受文武官员朝拜并处理政事。这个奉天门,就是后来的太和门。清初,承袭这制度,只不过将地点改到乾清门。由此,或许可以纠正某些错误概念——总以为清朝皇帝是在太和殿(金銮殿)里上早朝,其实早朝是在乾清门里举行。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门前有一个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广场。东为内左门及大臣等待上朝的地方,称“九卿值房”,西边内右门及军机处。据史料记载,拂晓,各部院前来奏事的官员要在朝房恭候。皇帝到来之前,太监会先准备宝座及黄案,再到朝房传旨。官员们得旨后,即刻到乾清门阶下按顺序东西向侍立。皇帝升宝座后,各部院奏事官依次将奏匣放在黄案上,再跪向皇帝陈奏事情,当面听候皇帝的旨意。若奏机要之事,负责记录皇帝起居的记注官,负责纠核其他官员的科道官及侍卫等人都要退场,只留下内阁大学士等参与机要的大臣,向皇帝陈奏,请皇帝降旨,然后遵行。

 

仔细想想的话,在大门举行朝会,大臣们在露天站着,冬天北风吹、大雪飘,夏天的暑热,以及雷鸣电闪、暴雨倾盆……,那滋味怕是不大好受。所以,当时也规定,如遇大风、雨、雪天气,御门听政可改期或停止。但那个年代没有天气预报,仍免不了遭遇突发天气。比如,乾隆二年(1737年)某次早朝,遇上大雨,官员、侍卫在雨里站着,这可真是“雨露均沾”了。乾隆帝也觉得“过意不去”,下诏分赏入奏官员每人两匹纱,侍卫和执事官各一匹纱。这是赏,也有罚的。你们能想像皇帝到了而大臣还未到的情形吗?那对皇帝而言,真是极其侮辱。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二月的一次早朝,因奏事官员未按时到齐,道光帝大怒,对迟到的二十多名官员分别给以罚俸二至四年的处分。话说回来,二十多人上早朝迟到,也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清朝到了这时候,已是纲纪废弛,官员队伍涣散,这要是雍正帝时期,给他们几个胆子也不敢吧。

202127phn063_01
乾清门是昔日文武百官上朝地方,今日是游客云集之地。(图片提供:左冬辰/FOTOE)
202127phn063_01

午门是国典重地

午门共有五个门洞,当中的正门,只有皇帝祀祭天地、太庙祭祖或亲征时才能出入。皇后在大婚入宫时可以走一次。科举殿试的时候,中了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中榜后从宫里出来时可走一次,这已是极高殊荣了。宗室王公、文武官员只能走两侧门,文武百官从左门出入,皇室王公从右门出入。每年腊月初一,午门会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军队凯旋回归时,亦会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虽然坊间流传“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但史学家认为并不可信,因为虽则明代有皇帝曾在午门以“廷杖”处罚大臣,但到清代时,廷杖已不常见,历史有记载的只是晚清光绪帝的珍妃被慈禧太后亲自下令褫衣廷杖,所以午门在清代只是喜庆之地。

bulb

廷杖

在朝廷上当众杖打大臣。据《明史》记载:“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

202127phn064_01
午门献俘图,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品。(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27phn064_01

神武门的繁华与衰落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代称为“玄武门”,并在门外设内市,是明代才有的特别市集。每月逢初四开市,专为宫廷服务,因此商品珍奇荟萃,商贾云集。《明熹宗实录》载:“将内市自八月初四日为始,还遵累朝旧典,仍移于玄武门外……复我祖宗以来面朝后市之典、朕轸恤商民至怀。”在清代时,神武门的内市已取消,但热闹场面仍不改,因每三年举行的选秀活动,候选秀女所乘的骡车会停在神武门,等待太监引领秀女入宫,凑热闹的人都在这时聚在附近观看。另外,1924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亦是由神武门离开,结束中国的帝制时代。现今,神武门挂有由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所题的“故宫博物院”匾额,成为故宫博物院的正门了。

202127phn065_new_01
神武门现今已是故宫博物院的正门(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27phn065_new_01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6月2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