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得名、成宮與建院——細說「紫禁城」的故事

202127phn001_new_01
北京故宮博物院前身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01_new_01

撰文: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高希

 

「故宮」指過去的皇宮,北京故宮曾是明清兩朝的宮殿。「紫禁城」既是故宮在明清時的舊稱,也特指這座有着六百餘年歷史的明清皇家宮殿建築;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宮及其收藏基礎上建立起來,是宮院一體大型綜合性博物館。「紫禁城」之名是從何而來?這座宮殿是怎樣建成?從皇宮到博物院經歷了哪些曲折變化?

 

名定紫微星

不論古今,只要在中華大地仰望星空,都會找到一顆位於正北方的閃亮星星——北極星,古人稱它為「紫微星」。紫微星四周環繞着15顆星,它們像圍牆一樣圍出一個空間,稱「紫微星垣」,是古代傳說中天帝的居所。從紫微星垣中取一個「紫」字,對應人間的皇宮,再加一個「禁」字,以示皇家禁地一般人不許入內,這就是紫禁城名字的由來。

202127phn002_01
北宋《天文圖》碑拓片,圖的中心部分可見標示了「紫微垣」。(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02_01

早在南北朝時,就有「王者之宮,以象紫微,故謂宮中為紫禁」的說法,這時開始將皇宮稱為「紫禁」。隋唐時,這個稱謂更加流行,杜甫有詩云:「青春復隨冠冕入,紫禁正耐煙花繞」。到了明初,又有「吟看碧嶂清江雨,夢繞紅樓紫禁城」的詩句,至此,紫禁城作為皇宮的稱謂愈發流行。但「紫禁城」這詞只在文人的詩詞、文集中傳頌,雖浪漫詩意,但並非官方正式稱謂。當時官方沿用漢唐以來的習慣,將皇宮泛稱「禁中」或「大內」。直到晚明萬曆年間,官方檔案如《明會典》、《明實錄》中才用「紫禁城」來稱呼皇宮。隨後,這一稱謂被清朝官方沿用並正式確立下來。時至今日,當我們談到故宮時,仍會用到「紫禁城」。

202127phn003_01
《明會典》中的紫禁城(圖片提供:高希)
202127phn003_01

營建路漫漫

明朝最初的皇宮坐落於當時的首都南京,營建北京紫禁城,要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說起。朱棣二十一歲起在北平(即現今的北京地區)出任燕王,朱元璋去世後,他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歷時四年,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得明朝政權。稱帝後,朱棣改北平為北京,並於永樂四年(1406年)下詔興建北京宮殿。之後十年間,遣官員到各地籌工備料,城磚來自山東臨清、鋪地金磚來自南直隸蘇州、作為樑柱的楠木來自湖廣及四川等地……十年後才派泰寧侯陳珪等人集中營建北京宮殿,最終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完工,並於第二年正式遷都北京。從下詔修建到投入使用,耗時長達十四年半,動用工匠十萬八千人,民夫過百萬,可謂工程浩大!

202127phn004_01
明成祖朱棣是紫禁城的締造者(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04_01

紫禁城營建不但耗時長,工程難度也極大。今保和殿後的一塊雲龍石雕,是現存最大的御路石,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200多噸。石料產自北京房山大石窩,距紫禁城七八十公里。如此龐大沉重的石料是怎樣運來的呢?據明代宮廷建築工程專家記載,沿途每隔五百米打一口水井,待寒冬時節,從井中打水潑到地上,形成一條冰道。再將石料放在名為「旱船」的運載工具上,動用了兩萬多名民夫,一千多頭騾馬,在冰面拖拽,就像縴夫拉船一樣,用了近一個月才將這龐然大物運到紫禁城。十餘年傾全國之物力,集廣大人民之智慧,可謂功不唐捐,這才為後世留下了這座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

202127phn005_01
保和殿後的雲龍石雕(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05_01

宮院煥新生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沿用的皇宮,相繼居住過24位皇帝。它像一位穿越時間的旅行者,留下了明清兩代不同時期的印記。例如它見證了正統年間遠洋而來的瑞獸麒麟——長頸鹿;接受了萬曆時期泰西儒士利瑪竇進獻的異域禮物——自鳴鐘;聆聽了康熙年間太和殿重建落成時朝會大典上的中和韶樂;目睹了乾隆朝平叛勝利後三軍將士齊聚午門的受俘大典。

 

紫禁城黃昏漸至。它挨中了隆宗門外天理教起義軍射出的離弦之箭;它承受着紛至沓來、聲震宮闕的西方列強鐵蹄;它聽到了養心殿內隆裕太后簽署清帝退位詔時,溥儀的陣陣哭聲。清帝退位後,清朝宣告滅亡,紫禁城也不再是皇宮了,它有了一個令後世人們更為熟悉的名字——故宮。

 

故宮是中國古代皇家宮殿建築的精華,也是中國近代公立博物館事業夢開始的地方。清帝退位後,故宮收歸國有。1914年,外朝區域成立了全國首家對外開放的公立博物館古物陳列所;1925年,內廷區域成立了此後蜚聲海內外的故宮博物院;1926年,歷史博物館也在故宮午門、端門區域開設展廳,一座紫禁城,三間博物館,蔚為壯觀!此後的戰爭年代,故宮在艱難中發展,故宮的文物經歷了南遷北返,紫禁城的幾處區域也最終合併於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06_01
1925年在乾清門舉行故宮博物院開幕儀式(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202127phn006_01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故宮博物院迎來了發展的新高峰。故宮的環境得以改善,古建築得以修葺,文物得以保護,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等各項博物館工作穩步發展,向世界呈現出一個欣欣向榮、日新月異的故宮。

 

斗轉星移,一代又一代的故宮人艱辛努力,對故宮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並弘揚;對博物館發展道路不斷探索,最終形成了「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的四個故宮建設體系。隨着紫禁城進入又一個六百年,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承載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故宮也正在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胸擁抱世界!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6月2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