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建文兵敗之謎

202124phn001
明成祖朱棣雕塑,天津博物館。(圖片提供:聶鳴/FOTOE)
202124phn001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打起「靖難」的大旗,指責建議建文帝削藩的齊泰、黃子澄是朝廷奸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開始了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最後,建文帝兵敗,帝位被奪,他本人則下落不明。朱棣奪位後,隨即大肆屠殺和迫害建文遺臣及其家屬,其手段之狠毒殘酷,令人髮指。那麼,建文帝為何兵敗?朱棣又為何用如此暴虐的手段摧殘建文遺臣?

 

削藩失當

建文帝即位時只有22歲,性格寬仁而柔弱,是個缺乏社會經驗的書生型皇帝。建文帝即位之初,朱棣親自入朝,自恃皇叔身份,走了皇帝才能走的道路——「皇道」,見到建文帝後,又擺起叔叔的架子,不行君臣大禮。監察御史曾鳳韶彈劾其不敬,建文帝卻說:「至親勿問」。戶部侍郎卓敬也密奏,以燕王「智慮絕人」,建議將其徙封到南昌,但建文帝覽奏後不置可否。第二天,他親自召見卓敬,問:「燕王骨肉至親,何得及此?」卓敬說:「隋文、楊廣非父子耶!」建文帝默然良久,說了聲:「卿休矣」,示意卓敬退下。不久,朱棣得以返回北平,無異是放虎歸山。

 

建文帝倚重的大臣,多和他一樣是飽讀詩書,但不諳軍事。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力主削藩,但到底應怎樣削藩,卻出現分歧。黃子澄認為燕王實力強大,應先削弱小的周、齊、代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時機成熟再削燕王。齊泰則認為應擒賊先擒王,只要先剷除燕王,其他諸王自然無力反抗。最後建文帝聽信黃子澄的意見,此舉自然會打草驚蛇,朱棣為求自保,加速謀反的步伐。他為了釋除朝廷的疑慮,派了三個兒子高熾、高煦、高燧進京行禮,過了一段時間又上書稱病,請求遣還三子。這時齊、黃又出現意見分歧,齊泰主張扣押三子,黃子澄卻主張遣還。他認為此舉可令燕王不疑,然後派兵突襲,可以一網成擒,真是愚不可及。齊、黃二人都難成大事,但遇到齊、黃意見不協,建文帝總是聽信黃子澄的話。事實證明,放還燕王之子,就是致命的錯誤。當初世子入京,燕王大概憂慮又後悔,當他們返回北平後,燕王興奮地說:「吾父子復得相聚,天贊我也。」不久燕王起兵造反,朱高煦屢次擊敗官軍。

202124ph002
建文帝朱允炆像(圖片提供:鄭晨烜/FOTOE)
202124ph002

靖難之役

建文帝派兵平叛,於大殿為眾將送行。他告誡將士說:「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朱棣造反,謀危社稷,雙方主力尚未交鋒,建文帝竟講明,不能讓這位反賊叔父有損傷。諸將投鼠忌器,朱棣則利用建文帝這一錯誤命令,屢次在戰敗時脫身。此後,建文帝將又在朝中與方孝孺研究復古改制,方孝孺的道德文章確實是一流的,但他是個復古派,在生死存亡的決戰時刻,討論恢復井田制和周朝禮制,則是極其迂腐的。

 

自朱棣起兵以來,燕軍氣勢洶洶,但鏖戰三年,僅據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戰爭處於僵持局面。可是,由於建文帝嚴格管束宦官,又懲處了一些打着皇帝旗號出外勒索的宦官,令不少宦官心懷怨恨,紛紛向朱棣透露了京師空虛的情報,並表示願充當燕軍內應。

 

從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起,朱棣率領不足十萬將士,從北平出發,繞過德州,渡過黃河,進入徐州。駐紮在山東境內的官軍聞訊後,開始在後追趕,雙方在安徽境內大戰一場,官軍失利。接着,燕軍攻破平燕將軍盛庸的防線,強渡淮河,進入南方,又攻下揚州,抵達浦口,與盛庸的水軍在長江隔江對峙。不料盛庸手下的都督僉事陳瑄叛投燕王,令保衞南京的最後一條防線崩潰了。此時,南京城內有力主守城和力主談判兩種聲音。但事已至此,朱棣豈肯罷手?最終李景隆打開了城門,迎接燕王入城。李景隆為何要打開城門?因為各地的兵馬已經不願拱衞南京,建文帝只好在南京附近招募士兵,但這些毫無作戰經驗的新兵又豈能保衞南京?就這樣,朱棣進入南京承繼大統。

202124ph003
「靖難奪權」蠟像,北京十三陵明皇宮館。(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24ph003

建文帝失敗的重要原因,在於他用人不明。齊泰、黃子澄都是一介書生,不足以謀大事。至於他將平叛大權交給李景隆更是大錯特錯,李景隆雖是名將李文忠之子,卻是個紈絝子弟,朱棣就曾說李景隆是「膏粱豎子耳!寡謀而驕矜,色厲而中餒,未嘗習兵見陣,而輒以五十萬付之,是自坑之也。」李景隆不但屢被朱棣擊敗,臨陣逃跑,而且最後開城投降。建文帝將平叛大權交給這種人,豈有不敗之理?

 

迫害遺臣

朱棣即位後,就嚴禁民間議論和記載建文朝的事跡,違者以「懷疑怨謗」的罪名滅族,此外還要篡改和偽造歷史。於是,《明成祖實錄》如此寫道:建文四年六月,「靖難」軍打到南京金川門,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內侍數人而已,乃歎曰:「我何面目相見耶!遂闔(關閉)宮自焚」。朱棣馬上派遣太監前往救援,無奈為時已晚,太監從火中找出「建文君」的屍體,於是報告燕王。燕王哭着說:果然如此癡呆?我來是為了扶翼你為善,你竟渾然不覺,而走上絕路!

 

須知史家的筆法相當講究,對朱允炆既不稱惠帝,也不稱建文帝,而改稱「建文君」,表明其並非帝位的合法繼承人。他因為無臉見人,才畏罪自殺,燕王則顯得大仁大義,不計前嫌。不難看出,此乃史官的粉飾之辭,殊不足信。事實上,朱棣上台後,大肆屠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忠臣,其殘酷之程度,比起朱元璋懲處胡惟庸、藍玉等案毫不遜色。

 

朱棣最痛恨的是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方孝孺尚非其名單中人,可是方氏一門死得最慘。朱棣起兵時,謀士姚廣孝曾叮囑他:「殺方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盡矣。」朱棣進入南京後,想借重方孝孺的名聲,為他起草即位的詔書。他把方孝孺從獄中放出來,在殿上相見。方孝孺身穿重孝,於廷上大哭。對着朱棣也不施禮。朱棣說自己是效法周公輔成王,方孝孺反譏成王(指建文帝)既死,為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王之弟?朱棣無法回答,推脫是自己家事。他給方孝孺紙筆,請他草詔,孝孺則亂批數字,擲筆於地,邊哭邊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大怒,威脅滅他九族,方孝孺毫不畏懼地說:「便十族奈我何!」於是朱棣命人逮捕其九族親眷,外加學生,湊成十族,共873人,依次殺戮於方孝孺面前,最終再將方孝孺殺死。方孝孺被滅十族,禍連朋友門生,實為曠古未有。

202124phn002
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的「血跡石」,相傳方孝孺頸血所染。(圖片提供:楊興斌/FOTOE)
202124phn002

黃子澄首倡削藩,是朱棣起兵時宣稱要消滅的第一個「奸臣」。由於沒有任何退路,在朝廷之上,他對朱棣口稱「殿下」而不是「陛下」,嬉笑怒駡,無所不至。朱棣大怒,將黃子澄殺害,並將其一家老小斬首,數百名親戚全部發配邊疆。建文帝的兵部尚書鐵鉉被捕押往京師,朱棣坐於御座,鐵鉉背立殿廷,至死不轉身面對朱棣,不肯趨附,其後被朱棣殘害,一家男女或流放發配,或沒入教坊司。建文帝次子則被禁錮在一個沒有門窗的房子裏,每日只在一個碗口大的洞裏遞進飲食。五十餘年後獲明英宗釋放時,已成為一個不辨牛馬為何物的廢人。

 

此次朱棣殺害不肯趨附的臣子及其家屬,在萬人以上。除了因其性格殘忍嗜殺外,也因其心虛,乃至長期處於恐懼不安所致。無論朱棣如何講盡謊言,如何篡改歷史,他從侄子手上奪取帝位的事實,是無法掩飾的。由他登基的那一天起,就背負上篡弒的惡名,不服他的人大有人在,甚至有人差點把他殺死。如原本與朱棣頗有交情的景清,對建文帝忠心耿耿,在朱棣登基後委身於朝班很長時間,直至有一天,暗藏利刃行刺朱棣未果而慘死。其族人甚至街坊鄰居都受到牽連,慘遭橫禍的無辜民眾甚多。朱棣對建文舊臣的殺戮前後長達十餘年之久,在晚年時法禁猶嚴,直到仁宗朱高熾即位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

作者:
上載日期:
2023年02月2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