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建文兵败之谜

202124phn001
明成祖朱棣雕塑,天津博物馆。(图片提供:聂鸣/FOTOE)
202124phn001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打起“靖难”的大旗,指责建议建文帝削藩的齐泰、黄子澄是朝廷奸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开始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建文帝兵败,帝位被夺,他本人则下落不明。朱棣夺位后,随即大肆屠杀和迫害建文遗臣及其家属,其手段之狠毒残酷,令人发指。那么,建文帝为何兵败?朱棣又为何用如此暴虐的手段摧残建文遗臣?

 

削藩失当

建文帝即位时只有22岁,性格宽仁而柔弱,是个缺乏社会经验的书生型皇帝。建文帝即位之初,朱棣亲自入朝,自恃皇叔身份,走了皇帝才能走的道路——“皇道”,见到建文帝后,又摆起叔叔的架子,不行君臣大礼。监察御史曾凤韶弹劾其不敬,建文帝却说:“至亲勿问”。户部侍郎卓敬也密奏,以燕王“智虑绝人”,建议将其徙封到南昌,但建文帝览奏后不置可否。第二天,他亲自召见卓敬,问:“燕王骨肉至亲,何得及此?”卓敬说:“隋文、杨广非父子耶!”建文帝默然良久,说了声:“卿休矣”,示意卓敬退下。不久,朱棣得以返回北平,无异是放虎归山。

 

建文帝倚重的大臣,多和他一样是饱读诗书,但不谙军事。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力主削藩,但到底应怎样削藩,却出现分歧。黄子澄认为燕王实力强大,应先削弱小的周、齐、代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时机成熟再削燕王。齐泰则认为应擒贼先擒王,只要先铲除燕王,其他诸王自然无力反抗。最后建文帝听信黄子澄的意见,此举自然会打草惊蛇,朱棣为求自保,加速谋反的步伐。他为了释除朝廷的疑虑,派了三个儿子高炽、高煦、高燧进京行礼,过了一段时间又上书称病,请求遣还三子。这时齐、黄又出现意见分歧,齐泰主张扣押三子,黄子澄却主张遣还。他认为此举可令燕王不疑,然后派兵突袭,可以一网成擒,真是愚不可及。齐、黄二人都难成大事,但遇到齐、黄意见不协,建文帝总是听信黄子澄的话。事实证明,放还燕王之子,就是致命的错误。当初世子入京,燕王大概忧虑又后悔,当他们返回北平后,燕王兴奋地说:“吾父子复得相聚,天赞我也。”不久燕王起兵造反,朱高煦屡次击败官军。

202124ph002
建文帝朱允炆像(图片提供:郑晨烜/FOTOE)
202124ph002

靖难之役

建文帝派兵平叛,于大殿为众将送行。他告诫将士说:“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朱棣造反,谋危社稷,双方主力尚未交锋,建文帝竟讲明,不能让这位反贼叔父有损伤。诸将投鼠忌器,朱棣则利用建文帝这一错误命令,屡次在战败时脱身。此后,建文帝将又在朝中与方孝孺研究复古改制,方孝孺的道德文章确实是一流的,但他是个复古派,在生死存亡的决战时刻,讨论恢复井田制和周朝礼制,则是极其迂腐的。

 

自朱棣起兵以来,燕军气势汹汹,但鏖战三年,仅据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战争处于僵持局面。可是,由于建文帝严格管束宦官,又惩处了一些打着皇帝旗号出外勒索的宦官,令不少宦官心怀怨恨,纷纷向朱棣透露了京师空虚的情报,并表示愿充当燕军内应。

 

从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起,朱棣率领不足十万将士,从北平出发,绕过德州,渡过黄河,进入徐州。驻扎在山东境内的官军闻讯后,开始在后追赶,双方在安徽境内大战一场,官军失利。接着,燕军攻破平燕将军盛庸的防线,强渡淮河,进入南方,又攻下扬州,抵达浦口,与盛庸的水军在长江隔江对峙。不料盛庸手下的都督佥事陈瑄叛投燕王,令保卫南京的最后一条防线崩溃了。此时,南京城内有力主守城和力主谈判两种声音。但事已至此,朱棣岂肯罢手?最终李景隆打开了城门,迎接燕王入城。李景隆为何要打开城门?因为各地的兵马已经不愿拱卫南京,建文帝只好在南京附近招募士兵,但这些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又岂能保卫南京?就这样,朱棣进入南京承继大统。

202124ph003
“靖难夺权”蜡像,北京十三陵明皇宫馆。(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24ph003

建文帝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他用人不明。齐泰、黄子澄都是一介书生,不足以谋大事。至于他将平叛大权交给李景隆更是大错特错,李景隆虽是名将李文忠之子,却是个纨绔子弟,朱棣就曾说李景隆是“膏粱竖子耳!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未尝习兵见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也。”李景隆不但屡被朱棣击败,临阵逃跑,而且最后开城投降。建文帝将平叛大权交给这种人,岂有不败之理?

 

迫害遗臣

朱棣即位后,就严禁民间议论和记载建文朝的事迹,违者以“怀疑怨谤”的罪名灭族,此外还要篡改和伪造历史。于是,《明成祖实录》如此写道:建文四年六月,“靖难”军打到南京金川门,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关闭)宫自焚”。朱棣马上派遣太监前往救援,无奈为时已晚,太监从火中找出“建文君”的尸体,于是报告燕王。燕王哭着说:果然如此痴呆?我来是为了扶翼你为善,你竟浑然不觉,而走上绝路!

 

须知史家的笔法相当讲究,对朱允炆既不称惠帝,也不称建文帝,而改称“建文君”,表明其并非帝位的合法继承人。他因为无脸见人,才畏罪自杀,燕王则显得大仁大义,不计前嫌。不难看出,此乃史官的粉饰之辞,殊不足信。事实上,朱棣上台后,大肆屠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忠臣,其残酷之程度,比起朱元璋惩处胡惟庸、蓝玉等案毫不逊色。

 

朱棣最痛恨的是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方孝孺尚非其名单中人,可是方氏一门死得最惨。朱棣起兵时,谋士姚广孝曾叮嘱他:“杀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尽矣。”朱棣进入南京后,想借重方孝孺的名声,为他起草即位的诏书。他把方孝孺从狱中放出来,在殿上相见。方孝孺身穿重孝,于廷上大哭。对着朱棣也不施礼。朱棣说自己是效法周公辅成王,方孝孺反讥成王(指建文帝)既死,为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王之弟?朱棣无法回答,推脱是自己家事。他给方孝孺纸笔,请他草诏,孝孺则乱批数字,掷笔于地,边哭边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大怒,威胁灭他九族,方孝孺毫不畏惧地说:“便十族奈我何!”于是朱棣命人逮捕其九族亲眷,外加学生,凑成十族,共873人,依次杀戮于方孝孺面前,最终再将方孝孺杀死。方孝孺被灭十族,祸连朋友门生,实为旷古未有。

202124phn002
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的“血迹石”,相传方孝孺颈血所染。(图片提供:杨兴斌/FOTOE)
202124phn002

黄子澄首倡削藩,是朱棣起兵时宣称要消灭的第一个“奸臣”。由于没有任何退路,在朝廷之上,他对朱棣口称“殿下”而不是“陛下”,嬉笑怒骂,无所不至。朱棣大怒,将黄子澄杀害,并将其一家老小斩首,数百名亲戚全部发配边疆。建文帝的兵部尚书铁铉被捕押往京师,朱棣坐于御座,铁铉背立殿廷,至死不转身面对朱棣,不肯趋附,其后被朱棣残害,一家男女或流放发配,或没入教坊司。建文帝次子则被禁锢在一个没有门窗的房子里,每日只在一个碗口大的洞里递进饮食。五十余年后获明英宗释放时,已成为一个不辨牛马为何物的废人。

 

此次朱棣杀害不肯趋附的臣子及其家属,在万人以上。除了因其性格残忍嗜杀外,也因其心虚,乃至长期处于恐惧不安所致。无论朱棣如何讲尽谎言,如何篡改历史,他从侄子手上夺取帝位的事实,是无法掩饰的。由他登基的那一天起,就背负上篡弑的恶名,不服他的人大有人在,甚至有人差点把他杀死。如原本与朱棣颇有交情的景清,对建文帝忠心耿耿,在朱棣登基后委身于朝班很长时间,直至有一天,暗藏利刃行刺朱棣未果而惨死。其族人甚至街坊邻居都受到牵连,惨遭横祸的无辜民众甚多。朱棣对建文旧臣的杀戮前后长达十余年之久,在晚年时法禁犹严,直到仁宗朱高炽即位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作者:
上载日期:
2023年02月2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