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朱元璋對「天下一家」的追求

聲音導航:

 

202107phn018_01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的「寶座」。南京明孝陵博物館陳列(圖片提供:俄國慶/FOTOE)
202107phn018_01

明朝是取代元朝建立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朱元璋北上伐元時,打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強烈批評元朝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立國之初,朱元璋提出「復漢唐之舊」,以構建新的大一統格局,追求「天下一家」的社會秩序,這體現在他的內政、民族和外交政策等方面。

 

元朝從建國之初,就制訂了特色鮮明的民族政策,不同的族群在法律上的地位,政治上的待遇,經濟上的負擔等,都各不相同。元朝在全國實行職業、戶籍分等制,群體之間等級鮮明,差別明顯,漢族人最受歧視。元統治者的政治、宗教和民族等政策既落後又反動,帶給廣大百姓經濟生活的困頓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壓抑,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強烈反抗。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師25萬渡淮北上,發起對元朝的總攻。在誓師大會上,朱元璋發布了著名的「討元檄文」,明確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民族革命綱領。「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反映了朱元璋對元朝統治下現實生活的不滿,如果說還有宣傳色彩的話,「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則反映了改革舊秩序、建立新政權的目標。他同時表示,蒙古人和色目人「雖非華夏族類」,但同生於天地之間,如果有能知禮義,願意做我臣民的,與將一視平等,強調了中華各民族之間新的平等關係。徐達、常遇春按照朱元璋的作戰計劃統兵北上,所向披靡,元朝將領紛紛歸降。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裏,北伐軍即下山東,取汴梁,迫近大都。1368年春正月,朱元璋就在徐達北伐的凱歌聲中登上皇位,一個新的王朝建立起來了。

202107phn019_01
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濱的老龍頭明將徐達石像(圖片提供:王立力/FOTOE)
202107phn019_01

明太祖曾親眼目睹元朝統治者的民族歧視與壓迫,他在《明太祖寶訓》憤慨地抨擊說:「元時任官,但貴本族,輕中國之士,南人至不得入風憲,豈是公道?」所以,明朝一建立,他馬上宣布新的「天下一家」的政治追求和民族政策。「大一統」思想在中國很早出現,西周初年實行分封制,眾建諸侯。至春秋戰國時,周室衰微,諸侯林立,但至戰國諸子時代,思想家紛紛倡導「大一統」學說,此後大一統思想便成為歷代王朝處理中央與邊地關係的基本方向。明朝「定天下於一」的觀念,體現在對統一天下的追求與渴望,希望「華夷一家」,共享天下太平之福,正如朱元璋所說「聖人之治天下,四海之內,皆為赤子,所以廣一視同仁之心。」

 

為達到「天下一家」的目的,具體落實到民族政策上,朱元璋針對廣大邊疆民族聚居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採取不同的管理制度,「懷之以恩」、「因俗而治」。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軍在消滅雲南故元梁王後,傅友德遣使招撫大理總管段世,段世卻三下戰書,拒不歸附。朱元璋明確指出:「雲南自漢以來服屬中國,惟宋不然,胡元則未有中國已下雲南」,堅持統一。統一之後,朱元璋採取靈活的管理政策,在緊靠內地、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建立府州縣或都司衞所,實行直接統治之外,其他地區則分別實行土司、羈縻衞所或者封貢制度,通過當地的少數民族首領實行間接統治,以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202107phn020_01
徐州城內明代衞所住所遺址(圖片提供:ANYFOTO/FOTOE)
202107phn020_01

在處理與海外和周邊的政權關係上,朱元璋同樣貫徹了「天下一家」的思想。明朝建立後,他吸取元朝海外頻於用兵的教訓,致力於國內統一與周邊穩定,採取「與遠邇相安於無事,以共用太平之福」的政策。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後,派使臣到周邊各國宣諭,建立新的宗藩關係。洪武四年(1371年),他在奉天門與大臣們的一次交談時,闡釋了新的外交方針:「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為此,他特地列出15個「不征諸夷」,包括朝鮮、日本、大小琉球、安南、真臘(今柬埔寨)、暹羅、占城(今越南)、蘇門答剌、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齊、渤泥等,他還特別告誡子孫,不要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不要無故興兵,勞民傷財。朱元璋致力恢復傳統的朝貢體系,構建穩定與和平相處的周邊秩序,整體效果還是不錯的。

 

明朝共存在了276年時間,長期處於統一和穩定的政治局面,經濟發展,社會繁榮,與朱元璋「天下一家」的追求和制度設計是有很大關係。

202107phn021_01
明刻本《天下九邊分野人跡路程全圖》,是已發現的最早由民間繪製的世界地圖,地圖以中國為主,同時繪畫了歐洲、亞洲、非洲、美洲的部分國家(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07phn021_01
作者:
上載日期:
2024年01月0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