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1205ph001
1205ph001

明清皇家陵寢包括明孝陵、明十三陵、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和關外四陵,即東京陵、永陵、福陵、昭陵。明帝陵規模宏大,布局嚴謹,陵寢建築及其歷史遺存物較之前歷代帝陵都保存得更完好,主要是滿清入主中原後,採取懷柔政策,對明陵採取保護措施,故終清之世,明陵未曾遭遇大的破壞。清東陵、清西陵和明顯陵,於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逝世後,葬於南京市東郊,是為明孝陵。太祖傳位皇孫朱允炆,即明惠帝。後來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攻陷南京,奪取帝位,明惠帝不知所終,故沒有陵墓。朱棣在北京西郊昌平選定陵址,歷時8年修成長陵。此後,繼任的皇帝除了明代宗葬於北京西郊金山外,其餘十三個皇帝均在長陵左右相繼建陵,是明代皇帝的主要陵墓區,通稱十三陵。

 

十三個明代皇帝陵寢分別是成祖朱棣的長陵、仁宗朱高熾的獻陵、宣宗朱瞻基的景陵、英宗朱祁鎮的裕陵、憲宗朱見深的茂陵、孝宗朱佑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熜的永陵、穆宗朱載垕的昭陵、神宗朱翊鈞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慶陵、熹宗朱由校的德陵和思宗朱由檢的思陵。

 

此外,第十一個皇帝朱厚熜(明世宗,年號嘉靖)是由於其前任明武宗死後無子而得以入繼皇位,繼位後他便追尊其父興獻王朱佑杬為恭睿獻皇帝,並將其位於湖廣安陸州(今湖北鍾祥)的陵墓進行大規模改建,並改稱為顯陵。顯陵的建築規模和祭掃制度與其他皇陵大體相同。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西北郊天壽山燕山餘脈,自西向東形成一個山環,氣勢磅礡,雄偉壯觀,十三陵陵區面積達40平方公里,營建時期歷經二百餘年,整體建築布局有周密規劃,一條神道從石牌坊起,蜿蜒曲折長近20里,兩翼的建築、裝飾繁而不亂。在陵區南北長達7公里的中軸線上有一條顯示帝王「尊嚴」的神道。陵區正門前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過了石牌坊,為陵園之大宮門,這是陵園的總門戶,是「祭陵」必經之道。兩側各有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大宮門居兩山間,東為蟒山,西為虎峪山,正所謂「左青龍,右白虎」。

 

清人入關前的皇家陵寢稱為關外四陵,即永陵、福陵、昭陵和東京陵。這四處陵寢的建築風格與清人入主中原後的東陵、西陵不同,具有獨特的藝術傳統和明顯的地方風格,修建時值清朝初興,一切典制均屬草創,規模雖不及明陵和入關後所建東陵、西陵,但論其建築藝術,自有不可估量之價值。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縣西北部馬蘭峪的昌瑞山,距離北京125公里,是清朝三大陵園中最大的一座,共有帝陵5座,為世祖順治孝陵、聖祖康熙景陵、高宗乾隆裕陵、文宗咸豐定陵、穆宗同治惠陵,慈禧太后的菩陀峪東陵也建在此。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距北京130公里。若以北京為中心,東西二陵等距離居於兩側。清西陵共有帝陵4座,為世宗雍正泰陵、仁宗嘉慶昌陵、宣宗詭光慕陵和德宗光緒崇陵。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7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