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外來詞

0612phn008_01
0612phn008_01

「外來詞」亦稱「外來語」,是指從別種語言吸收來的詞語,對於豐富一個社會的語言和文化是相當重要的。外來詞輸入的情況既繫於當時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因素,任何語言都不是自足的,在與別的語言接觸之中,往往借用其已有的思想、概念、色彩和表述事物的詞語來豐富自己的語言。

 

歷史上,每一次大型的文化輸入,必會引入相當數量的外來詞,這可見於佛教自東漢傳入後所輸入的宗教術語,其中有不少更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用語;又如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吸納了大量相關的技術用詞和網路用語。

 

自漢代以來,漢族與外族的交往日漸頻繁,其中以與匈奴的交往最多。匈奴自稱「胡」,意指人或天主,自此「胡」就廣泛使用於漢語中。後來還衍生了「胡琴、二胡、胡椒」等許多新的名詞,好像「胡說八道」的「胡」也都是這個「胡」。

 

到了漢武帝的時代,漢人與西域即玉門關至中近東、印度、阿拉伯、東羅馬等歐亞地方的外族有不少來往。物資的交流衍生了不少新的外來詞,就如原為西域詞語的「獅子」、「琵琶」等便開始為人所使用。

 

佛教從東漢起經西域傳入中國,漢語裏開始有大量的佛教詞語。「佛」、「羅漢」等詞就在這時候進入中國,那時候漢人把梵語的「Buddho」翻譯成「浮屠」,把梵文「Arhat」翻譯成「阿羅漢」,稍後才分別翻譯為「佛」和「羅漢」。

 

魏晉到隋唐,佛教詞語大量進入中國。來自梵文的有「菩提」,指徹悟;「禪」,指靜思;「伽藍」,指寺院、僧院;「瑜伽」,是「結合」的意思;「剎那」,指時間極短,約0.08秒;「袈裟」,指高僧的法衣等。「和尚」這個詞亦來自西域,指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佛教傳教士。這時從西域而來的外來詞亦因頻繁的經濟活動而增加,其中有不少至今仍廣為使用。例如原詞是梵文的「蘋果」、原為「菠棱菜」的「波菜」、「豆蔻」和原為波斯語的「琺瑯」等。

 

外來詞的形式類型,包括音譯,如草苺(英語strawberry)、咖啡(英語coffee)。意譯,如laser意譯為「鐳射」。音義兼譯,如英語Utopia,指理想主義、不存在的理想國,漢語翻譯成「烏托邦」。音形兼借,即直接借用其書寫形式及讀音,這一類以英文的字母詞和日語漢字較多,如MTV(英語Music In Television的縮寫,電視音樂片)和「俱樂部」,後者本是日語音意兼譯英語club,(日語將「club」讀成kurabu)而來,其書寫形式後來直接被漢語所借用,這種較徹底的借入形式。半意譯半音譯,如「New Zealand」翻譯成「新西蘭」,「新」是英語「New」的意譯,「西蘭」是音譯。轉譯,多是來自日語的漢字詞,如「經濟」、「文明」等詞語。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