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外來詞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0612phn001_01
甚麼是外來詞?(視覺中國)
0612phn001_01

「外來詞」,亦稱「外來語」。嚴格來說,外來詞的定義是指詞義源自外族語,語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該外族語詞,並使用了一定的時間和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漢化。漢語外來詞自古就有,不僅源遠,而且流長。

 

自漢代以來,漢族與外族交往日漸頻繁,其中以與匈奴的交往最多。匈奴自稱「胡」,意指人或天主,自此「胡」就廣泛使用於漢語中。後來還衍生了「胡琴、二胡、胡椒」等許多新名詞,好像「胡說八道」的「胡」也都是這個「胡」。到了漢武帝時代,漢人與西域──即玉門關至中東、印度、阿拉伯、東羅馬等歐亞地方的外族有不少來往。物資交流衍生了不少新的外來詞,就如原為西域詞語的「獅子」、「琵琶」等便開始為人所使用。佛教從東漢起經西域傳入中國,漢語裡開始有大量的佛教詞語。「佛」、「羅漢」等詞就在這時候進入中國,那時候漢人把梵語的「Buddho」翻譯成「浮屠」,把梵文「Arhat」翻譯成「阿羅漢」,稍後才分別翻譯為「佛」和「羅漢」。

0612ph002
中國傳統的獅子形象
0612ph002

魏晉到隋唐,佛教詞語大量進入中國。來自梵文的有「菩提」,指徹悟;「禪」,指靜思;「伽藍」,指寺院、僧院;「瑜伽」,是「結合」的意思;「剎那」,指時間極短,約0.08秒;「袈裟」,指高僧的法衣等。「和尚」這個詞亦來自西域,指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佛教傳教士。這時從西域而來的外來詞亦因頻繁的經濟活動而增加,其中有不少至今仍廣為使用。例如原詞是梵文的「蘋果」、原為「菠稜菜」的「波菜」、「豆蔻」和原為波斯語的「琺琅」等。

 

至宋元明清,外來詞因宗教傳播的發展、其他民族數次主政和與鄰國的交流而大幅增加。佛教詞語於此時仍大量進入中國,翻譯遂有所發展,「塔」就是其中一例。「塔」原為印度埋葬僧侶屍骨(舍利)的墳,釋迦牟尼故世後,「塔」成了供奉佛舍利專用的建築物,漢語最初亦將「塔」翻譯成「浮屠」。漢字裡原本沒有「塔」這個字,六朝的時候翻譯佛經專門新造了形聲字「塔」。元、清兩代分別由蒙古族、滿族統治,因此有不少外來詞分別來自蒙語和滿語。元代的外來詞中,較為著名的是「胡同」。至於明代,則為西方傳教士來華及翻譯發展之始。此時有不少西方宗教和科技文化的書籍進入中國。此外,談及現代社會的字詞,不能不提自清末傳入中國的日本字詞。

 

至於現代,尤其是近20年以來,中國與世界各國交往頻繁,多方面的交流促使漢語外來詞更為五彩繽紛。除此以外,近年來有很多來自英語而與科技有關的外來詞,例如「克隆」(英語clone,無性繁殖)、「CT」(英語Computerized Tomography的縮寫,電腦斷層掃描)。還有許多來自英語的電腦、網路用語,如「病毒」(英語virus)。

0612ph001
琵琶
0612ph001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