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不愛人間愛鬼狐的蒲松齡

0422ph001
蒲松齡塑像
0422ph001

蒲松齡(1640—1715年),字留仙,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市)蒲家莊人。他生長在書香繼世的家庭,自幼跟隨父親讀書,聰明好學,十九歲參加縣、府、道三級進學考試,以三個第一名考取秀才,但直到七十二歲才得到個「歲貢生」的安慰性功名,四年後就去世了,所以一生懷才不遇。不過,蒲松齡的這種不幸,正是文學史的大幸,如果他考中舉人、進士,做了高官,就顧不上寫鬼寫妖;即使寫些談狐說鬼的傳說,也決不是被他稱作「孤憤之書」的《聊齋志異》(簡稱《聊齋》)。

bulb

「歲貢生」

在明清科舉時代,府、州、縣每年按照定額,選拔資深的廩生,授予國子監(當時全國最高學府)學生資格,稱為「歲貢生」。而廩生即是明清時期由官府按月發給糧米或銀兩的府、州、縣學生員。

bulb

「孤憤之書」

「孤憤」原是《韓非子》的篇名,取其「憤孤直不容於時」之意,即對方正耿直不能容於當時表示義憤。司馬遷的《史記》、韓非子的《韓非子‧孤憤》等許多重要著作,都是作者遭遇不幸,心中有所鬱結的發憤之作。這也正是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所寫的序言——《聊齋自誌》中稱《聊齋》為「孤憤之書」的含意。

0422ph002
蒲松齡故居
0422ph002

蒲家雖幾代人讀書,卻沒有取得顯赫的功名富貴,到蒲松齡時,家境已很艱難。他考不上去,做官無望,只好靠教書維持一家人生計。大約從二十四、五歲起就在官紳人家坐館教書,七十歲才撤館回家終老。在他三十歲時,曾應同鄉進士孫蕙邀請,到江蘇寶應為這位知縣做了一年幕賓(即祕書)。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遠遊。時間雖不很長,卻得以熟悉江南的風光和習俗,了解官府衙門的內情。由於孫蕙蓄養歌舞伎,蒲松齡也得以接觸思想比較開放的青年女性。凡此種種,對他創作《聊齋》,塑造大膽追求愛情的花妖狐魅形象大有裨益。

0422ph004
蒲松齡故居門楣上懸掛着郭沫若題寫的匾額「蒲松齡故居」
0422ph004

蒲松齡自幼接受儒學教育,自稱是「仲尼之徒」,一生以儒家思想為主導。這首先表現為他積極進取的處世態度,具有很強的功名心和事業心。他應科舉考試大半生,屢敗屢考,就是因為熱心於「立名當世」,想轟轟烈烈地做一番事業。仁政思想驅使他在《聊齋》中揭露黑暗官場、抨擊贓官酷吏,而儒家的道德觀念則是他諷諭世態人情的準繩。

0422ph003
蒲松齡的臥房和臥具
0422ph003

蒲松齡在給《聊齋》寫的序中說他自己「雅愛搜神」、「喜人談鬼」,不僅愛聽異聞傳說,而且聽到就寫下來,久而久之,以此聞名,人們竟從遠處以郵遞寄來狐鬼故事,為他提供寫作題材。他在三十歲去江蘇寶應的路上作的詩中也有「途中寂寞姑言鬼」的詩句。《聊齋》雖是在搜奇抉怪基礎上寫成,也有一部分是民間傳聞的簡單記錄,但其大量作品卻是蒲松齡的藝術創造。

bulb

搜神

指晉干寶的志怪小說《搜神記》。

「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聊」乃「寄託」之意),「志異」即記述異聞,這就是書名的含意和來歷。其實,此書非作於一時一地。作者大約三十歲之前開始動筆,四十歲時初具規模,並寫了作為序言的《聊齋自誌》,以後不斷增補,直到六十八歲還續寫新篇。全書四百九十餘篇,四十餘萬字。手稿本編為八冊,今存半部,四冊,二百三十七篇。清朝及二十世紀前半最通行的刊本為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六十年代以來,十二卷足本已出多種,成為新的通行本。

0422ph005
蒲松齡的故鄉——山東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
0422ph005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