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不爱人间爱鬼狐的蒲松龄

0422ph001
蒲松龄塑像
0422ph001

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庄人。他生长在书香继世的家庭,自幼跟随父亲读书,聪明好学,十九岁参加县、府、道三级进学考试,以三个第一名考取秀才,但直到七十二岁才得到个“岁贡生”的安慰性功名,四年后就去世了,所以一生怀才不遇。不过,蒲松龄的这种不幸,正是文学史的大幸,如果他考中举人、进士,做了高官,就顾不上写鬼写妖;即使写些谈狐说鬼的传说,也决不是被他称作“孤愤之书”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bulb

“岁贡生”

在明清科举时代,府、州、县每年按照定额,选拔资深的廪生,授予国子监(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学生资格,称为“岁贡生”。而廪生即是明清时期由官府按月发给粮米或银两的府、州、县学生员。

bulb

“孤愤之书”

“孤愤”原是《韩非子》的篇名,取其“愤孤直不容于时”之意,即对方正耿直不能容于当时表示义愤。司马迁的《史记》、韩非子的《韩非子‧孤愤》等许多重要著作,都是作者遭遇不幸,心中有所鬱结的发愤之作。这也正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写的序言——《聊斋自志》中称《聊斋》为“孤愤之书”的含意。

0422ph002
蒲松龄故居
0422ph002

蒲家虽几代人读书,却没有取得显赫的功名富贵,到蒲松龄时,家境已很艰难。他考不上去,做官无望,只好靠教书维持一家人生计。大约从二十四、五岁起就在官绅人家坐馆教书,七十岁才撤馆回家终老。在他三十岁时,曾应同乡进士孙蕙邀请,到江苏宝应为这位知县做了一年幕宾(即祕书)。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远游。时间虽不很长,却得以熟悉江南的风光和习俗,了解官府衙门的内情。由于孙蕙蓄养歌舞伎,蒲松龄也得以接触思想比较开放的青年女性。凡此种种,对他创作《聊斋》,塑造大胆追求爱情的花妖狐魅形象大有脾益。

0422ph004
蒲松龄故居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
0422ph004

蒲松龄自幼接受儒学教育,自称是“仲尼之徒”,一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这首先表现为他积极进取的处世态度,具有很强的功名心和事业心。他应科举考试大半生,屡败屡考,就是因为热心于“立名当世”,想轰轰烈烈地做一番事业。仁政思想驱使他在《聊斋》中揭露黑暗官场、抨击赃官酷吏,而儒家的道德观念则是他讽谕世态人情的准绳。

0422ph003
蒲松龄的卧房和卧具
0422ph003

蒲松龄在给《聊斋》写的序中说他自己“雅爱搜神”、“喜人谈鬼”,不仅爱听异闻传说,而且听到就写下来,久而久之,以此闻名,人们竟从远处以邮递寄来狐鬼故事,为他提供写作题材。他在三十岁去江苏宝应的路上作的诗中也有“途中寂寞姑言鬼”的诗句。《聊斋》虽是在搜奇抉怪基础上写成,也有一部分是民间传闻的简单记录,但其大量作品却是蒲松龄的艺术创造。

bulb

搜神

指晋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聊”乃“寄托”之意),“志异”即记述异闻,这就是书名的含意和来历。其实,此书非作于一时一地。作者大约三十岁之前开始动笔,四十岁时初具规模,并写了作为序言的《聊斋自志》,以后不断增补,直到六十八岁还续写新篇。全书四百九十馀篇,四十馀万字。手稿本编为八册,今存半部,四册,二百三十七篇。清朝及二十世纪前半最通行的刊本为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六十年代以来,十二卷足本已出多种,成为新的通行本。

0422ph005
蒲松龄的故乡——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
0422ph005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2月1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