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甚麼是來自草原的蒙古族長調?

20507ph007
蒙古族民間藝人以長調表演的《江格爾》說唱
20507ph007

在蒙古語中,「烏日圖道」就是長調,意為長歌,除了說明曲調悠長的藝術形式外,還隱含着歷史久遠之意。蒙古族長調既是一種具有鮮明特點的游牧文化,也是一種具有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長調民歌的分佈,以中國北方的錫林郭勒草原為中心,東連科爾沁草原、昭烏達草原(今赤峰市)和呼倫貝爾草原;西接鄂爾多斯高原、阿拉善大漠,以及青海、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境內的蒙古族聚居地區;北鄰蒙古國。這一跨境分佈的文化,展示了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是蒙古民族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誌。

bulb

錫林郭勒草原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草原面積達18萬平方公里。這草原不但是馳名中外的天然牧場,更是欣賞秦、燕、金古長城和著名的元上都遺址的好地方。

蒙古長調中帶有玲瓏剔透、華彩絢麗的裝飾音。其實,這些裝飾音來自蒙古族的現實生活。他們騎在馬背上奔馳於大草原,配合着馬蹄的節奏,唱着長調民歌,「諾古拉」這樣的裝飾音便會自然地唱出來。愛是蒙古長調的主題。沒有愛便沒有人類世界,更不可能有藝術。但世界各民族由於不同的生活習慣及宗教信仰,以及生存環境的差異,人們對愛的表達方式自然也有不同。地廣人稀的生存環境,獨特的游牧生活方式,使蒙古民族對愛有着自己的思考,對愛的表達也有着獨特的方式。

bulb

諾古拉

蒙古語,有「折回」、「彎轉」之意。漢譯一般解作「波折音」或「裝飾音」,在音樂表現上有着獨特的裝飾色彩。

蒙古長調是蒙古族的一種音樂形式。從七世紀至十七世紀的千年歷史中,有人把蒙古族音樂分為三個歷史發展時期:山林狩獵音樂文化時期、草原游牧音樂文化時期、亦農亦牧音樂文化時期。

20507ph006
蒙古族長調的呼麥和聲唱法
20507ph006

蒙古民歌既有風格上的統一性,又有地區色彩的多樣性。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在蒙古地區大致形成了五個地域風格區:呼倫貝爾風格區、科爾沁風格區、錫林郭勒風格區、鄂爾多斯風格區和阿拉善風格區。呼倫貝爾民歌多華彩重裝飾;科爾沁民歌旋律平和流暢、蘊藉深沉;錫林郭勒民歌蒼涼而古樸;鄂爾多斯民歌旋律活潑跳蕩、大起大落;而阿拉善民歌則顯得沈着而有耐力。各區之間既有音樂風格上的重疊,也偶有交錯現象。蒙古族長調的音樂風格一經形成,便顯示出相對穩定的特點。

 

「蒙古族長調」是蒙古族傳統民歌的一種形式。蒙古族民歌分為長調和短調,長調一般為上、下各兩句歌詞,演唱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和對自然的感悟來自由發揮,演唱的節律各不相同。蒙古族長調是是蒙古牧民用來抒發情感,表現游牧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長調藝術大師輩出。老一代的長調歌王哈扎布就以「草原抒情男高音」而享譽國內外;阿拉坦其其格是中國著名的女中音歌唱家。她演唱的《金色聖山》作為蒙古族長調民歌的主要代表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bulb

哈扎布

生於1922年,為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人。他自幼酷愛唱歌,15歲拜著名歌手斯日古楞為師。不久,又師從阿巴嘎旗首席歌手特木丁。經過四年的正規訓練,掌握了長調歌曲演唱技藝,最終成著名歌唱家及國家一級演員。

20507ph008
馬頭琴是蒙古族長調的主要樂器
20507ph008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