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演出元雜劇需要準備甚麼?

0414ph007
《眼藥酸》雜劇演出情況
0414ph007

元雜劇記載元人戲曲演出的內容,如今已看不到正宗原始的元雜劇演出。清代乾隆末年,作曲家葉堂的《納書楹曲譜》收錄了當時可以唱的元雜劇十餘種,其中有只能清唱,也有能唱能演。元雜劇演出場所有各種名稱,大致分為兩類:城市勾欄和農村戲台。早在宋代,城市中就出現綜合遊樂場所,叫做瓦舍或瓦子,其中供演劇用的叫勾欄。勾欄門口有守門的人,他們要不斷高聲叫喊,請客入場。他們還要負責收取觀眾的入場費。勾欄門口還要掛着旗、牌和戲衣之類的東西,都是起招徠觀眾的作用。相較於城市,農村戲台稍顯簡陋,最原始的是露台,也就是露天砌就的戲台。根據現存山西省境內的元代農村戲台看來,這類戲台大都依神廟設立,有各種形狀和名稱。

0414ph008
元雜劇《張生煮海》插圖
0414ph008

元雜劇中腳色基本可分三大類:末、旦、淨。末是劇中的男腳,相當於後來京劇中的生。末中又分正末、沖末和小末等。旦是劇中的女腳,分正旦、外旦和搽旦等。只有正末和正旦可以主唱,其他腳色一般沒有唱詞,只有在「曲尾」才會安排唱段。淨在元雜劇中都扮演配角,一類是反面人物,一類是滑稽人物。此外,元雜劇中還有雜類腳色,主要指那些不重要的人物,類似於京劇中的跑龍套人物或者現代影劇中的群眾演員。所以,它不能和末、旦、淨並列成四類。

bulb

「曲尾」

為了豐富劇情,有的元雜劇本子中也安排正末、正旦以外的腳色唱一支或兩支曲子,這就是「曲尾」。這類唱詞由淨或小末或搽旦來唱,通常放在一折的末尾,而且不是套曲的組成部分,所以叫做「曲尾」,也可叫做「小曲」。「曲尾」的唱法則有一人獨唱、二人合唱和三人合唱,穿插相異,變化不一,起着熱鬧戲劇場面的作用。

bulb

龍套

龍套又稱「文堂」、「流行」,是傳統戲曲腳色行當之一,扮演劇中內侍、士兵、伕役等隨從人員,因所穿特殊形式的龍套衣而得名,一般以四人為一堂,在舞台上用一堂或兩堂,以表示人員眾多,起烘托聲勢的作用。

元雜劇中的腳色一般都要作臉部化裝,叫做塗面(相似於後來戲劇中的臉譜)。如李逵是黑臉,關羽是紅臉。由淨角扮演的人物一般搽粉白色,也有黑白二色或雜色(青、紫、白、黑都有)。但是,元雜劇中還有些人物不塗面,卻是戴面具,叫做戴臉,主要是天兵、神將類人物。

 

現存明代脈望館傳抄本的一百多種雜劇劇本中,都附錄「穿關」一項,所謂「穿關」,主要指服裝打扮。演員頭上戴的各種冠、巾、帽,身上穿的各種袍、裙、帔,腳上穿的鞋和襪,都有記載,一共有八十多種名目。如冠和巾一項就有一字巾、儒巾和卍字巾等,前兩者文人戴,後者武人戴。

0414ph009
古代戲劇演出雕塑,展示角色的不同穿着
0414ph009

元雜劇演出中用的小物件,相當於現代戲劇中的小道具,叫做砌末。如關漢卿《調風月》劇中註明「捧砌末」,指臉盆、手巾。白樸《梧桐雨》中的砌末,指金釵、鈿盒。使用砌末是為了增強表演的真實感,但砌末並不是人們生活中真正使用的物品,而是像實物又比實物小巧的東西。無名氏《殺狗勸夫》中出現的砌末是一隻死狗,這是為了適應劇情需要,但這種狗一般是木或布製作而成。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05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