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海上絲綢之路始發地

30082ph028
30082ph028

泉州是中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之一,宋元時期發展成為「東方第一大港」。豐富的歷史積澱,使泉州榮獲了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和首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2012年,又被評為「東亞文化之都」。

 

泉州是中世紀世界貿易大港,商人、旅行家、僧侶等外國人匯集於此,帶來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和猶太教文化,與本土的道教、儒教、民間信仰互相輝映,留下了豐富的遺跡。

 

翻開歷史的篇章,追尋歷史的記憶,到了宋元時期,泉州港之所以如此繁華,離不開五大有利條件:優良的港灣、包容的人文環境、發達的造船業、繁榮的經濟腹地以及得力的措施。泉州留下豐富的海上絲綢之路史跡,從類型上分為航海與通商史跡、多元文化史跡、城市建設與陸上交通史等三類。

 

航海與通商史跡包括碼頭、管理機構、定位塔、海神信仰和產品生產等。位於泉州灣沿岸與晉江入海口,有泉州灣的航標萬壽塔和泉州灣主航道的航標六勝塔,有石湖、江口等碼頭,有舉行航海祭祀活動的史跡真武廟、天后宮、九日山祈風石刻,有生產外銷瓷的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

 

「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使得泉州成為歷史上吸納海外文化和向海外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門戶。佛教的開元寺、伊斯蘭教的三先賢墓和清淨寺,以及摩尼教的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史跡,是中世紀外來宗教、建築文化在泉州盛行和發展的重要見證,加上儒教的泉州府文廟以及道教的老君岩造像等,盡顯泉州多元文化互相交融的一面。

 

城市建設與陸上交通史跡主要有兩個,就是德濟門遺址和洛陽橋。德濟門遺址由德濟門城門、城牆、門道、門道兩側墩台、內外壕溝、拱橋以及甕城和甕城門等組成,並出土不少十三至十四世紀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的石刻和明朝、清朝的鐵炮。洛陽橋則為中國第一座跨海樑式大石橋,因其獨特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在中國橋樑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2006年8月,國家文物局首次將「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7年1月26日,泉州啟動「古泉州(刺桐)史跡」獨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同時被推薦作為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遞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在這漫漫申遺路上,泉州市歷任領導聚焦於八大主要工作:一、精挑細選,確定考察點;二、依靠專家,縝密論證;三、立法保護,規劃先行;四、科學維修,規範整治;五、文物普查,考古發掘;六、宣傳發動,營造氛圍;七、發揮主導,加強研究;八、多方集資,建館展示。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