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泉州的多元文化史跡

30082ph020
開元寺
30082ph020

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使得泉州成為歷史上吸納海外文化,向海外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門戶。現存佛教的開元寺、伊斯蘭教的三先賢墓和清淨寺,以及摩尼教的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史跡,是中世紀外來宗教、建築文化在泉州盛行和發展的重要見證。除這些外來宗教史跡之外,尚有中國本土儒教的泉州府文廟,以及道教的老君岩造像等,這麼多宗教匯集於一城的現象,盡顯泉州多元文化互相交融的一面。

 

開元寺

開元寺是中國重點佛教寺院,位於泉州城區西部的鯉城區西街,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佔地面積近八萬平方米,主體建築分佈於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有紫雲屏、山門、拜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大殿東側有檀樾祠、準提禪林,西側有功德堂、尊勝院、水陸寺等。大殿前方兩側,峙立鎮國塔和仁壽塔,其中以拜庭、大雄寶殿、戒壇、東西塔最具價值。寺中還尚存一株一千三百多年的古桑樹,是泉州桑蠶絲織業歷史悠久的見證。

 

泉州府文廟

泉州府文廟位於泉州市鯉城區海濱街道辦事處塗門社區。始建於唐開元末年,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移建今址。現存格局主要形成於宋代,坐北朝南,整體建築貫穿於南北中軸線上,總體佈局由兩條軸線組成。文廟正中為大成殿,殿內保留着宋代石質建築基礎、台基等。殿正中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旁有四配和十二哲人。

30082ph022
航拍泉州府文廟(王東明攝)
30082ph022

老君岩造像

老君岩造像是中國現存最高大的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古代石刻造像,位於泉州城區北部的豐澤區清源山西峰下,北宋(十世紀)年間雕刻而成。造像由一塊碩大天然岩石雕刻而成,呈坐姿,高5.63米,寬8.01米,厚6.85米。身披道袍,席地而坐,左足上屈,右足平屈至身前,左手依膝,右手憑几,食指與小指輕彈几上。

30082ph021
清源山上的老君岩,為宋代造像
30082ph021

伊斯蘭教先賢墓

伊斯蘭教先賢墓是七世紀從阿拉伯來到泉州的兩位傳教士的墳墓,位於泉州城區東部的豐澤區聖茂村靈山南坡。墓區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安息着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來泉州傳教的伊斯蘭教始祖穆罕默德的二位門徒「三賢」、「四賢」。墓為兩座東西並列的花崗岩石雕琢而成的伊斯蘭教須彌座式墓,呈長方形,坐北朝南。該墓是七世紀時阿拉伯人及其伊斯蘭文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入泉州的歷史見證。1983年,伊朗專家阿里•薩哈瓦特和納岱麗認為該墓是「除了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麥迪那城裏的穆罕默德聖墓,以及在伊拉克的納傑夫城的阿里聖墓之外,要算是在伊斯蘭世界中歷史最悠久、具有最高價值的古蹟。」

30082ph024
伊斯蘭教聖墓
30082ph024

清淨寺

清淨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伊斯蘭教寺,位於泉州城區中部的鯉城區塗門街中段,又名「聖友寺」,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現存主體建築有門樓、奉天壇等,基本保持了十一至十四世紀的建築風格。據記載,十一至十四世紀泉州城區有來自波斯、葉門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穆斯林共建造了七座伊斯蘭教寺,數量之多,表明了泉州與阿拉伯地區密切的經濟與文化往來。該寺是中國國內僅存的全部以花崗岩石與輝綠岩石建造,具有中世紀中亞建築風格的伊斯蘭教寺,是伊斯蘭教從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重要歷史見證。

30082ph015
七十年代泉州清凈寺外景
30082ph015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世界僅存的摩尼教教主摩尼的石刻造像,位於泉州城區南郊的晉江市羅山鎮華表山麓,距泉州城區23.7公里。庵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初為草構,因名「草庵」。元至元五年(1339年),改為石構歇山頂,面闊進深各三間,稱「草庵寺」,寺內岩壁雕有摩尼教創始人摩尼光佛造像。草庵依山而築,現存主體建築為石構,後部架於山崖上。造像浮雕於庵內崖壁上。像高154厘米,身寬80厘米。造像為目前世界上僅有,極為珍貴。

30082ph023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30082ph023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