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泉州的多元文化史迹

30082ph020
开元寺
30082ph020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使得泉州成为历史上吸纳海外文化,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门户。现存佛教的开元寺、伊斯兰教的三先贤墓和清净寺,以及摩尼教的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史迹,是中世纪外来宗教、建筑文化在泉州盛行和发展的重要见证。除这些外来宗教史迹之外,尚有中国本土儒教的泉州府文庙,以及道教的老君岩造像等,这么多宗教汇集于一城的现象,尽显泉州多元文化互相交融的一面。

 

开元寺

开元寺是中国重点佛教寺院,位于泉州城区西部的鲤城区西街,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占地面积近八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轴在线,依次有紫云屏、山门、拜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大殿东侧有檀樾祠、准提禅林,西侧有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等。大殿前方两侧,峙立镇国塔和仁寿塔,其中以拜庭、大雄宝殿、戒坛、东西塔最具价值。寺中还尚存一株一千三百多年的古桑树,是泉州桑蚕丝织业历史悠久的见证。

 

泉州府文庙

泉州府文庙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海滨街道办事处涂门小区。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移建今址。现存格局主要形成于宋代,坐北朝南,整体建筑贯穿于南北中轴在线,总体布局由两条轴线组成。文庙正中为大成殿,殿内保留着宋代石质建筑基础、台基等。殿正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旁有四配和十二哲人。

30082ph022
航拍泉州府文庙(王东明摄)
30082ph022

老君岩造像

老君岩造像是中国现存最高大的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古代石刻造像,位于泉州城区北部的丰泽区清源山西峰下,北宋(十世纪)年间雕刻而成。造像由一块硕大天然岩石雕刻而成,呈坐姿,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身披道袍,席地而坐,左足上屈,右足平屈至身前,左手依膝,右手凭几,食指与小指轻弹几上。

30082ph021
清源山上的老君岩,为宋代造像
30082ph021

伊斯兰教先贤墓

伊斯兰教先贤墓是七世纪从阿拉伯来到泉州的两位传教士的坟墓,位于泉州城区东部的丰泽区圣茂村灵山南坡。墓区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安息着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来泉州传教的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的二位门徒“三贤”、“四贤”。墓为两座东西并列的花岗岩石雕琢而成的伊斯兰教须弥座式墓,呈长方形,坐北朝南。该墓是七世纪时阿拉伯人及其伊斯兰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泉州的历史见证。1983年,伊朗专家阿里•萨哈瓦特和纳岱丽认为该墓是“除了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地那城里的穆罕默德圣墓,以及在伊拉克的纳杰夫城的阿里圣墓之外,要算是在伊斯兰世界中历史最悠久、具有最高价值的古迹。”

30082ph024
伊斯兰教圣墓
30082ph024

清净寺

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伊斯兰教寺,位于泉州城区中部的鲤城区涂门街中段,又名“圣友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现存主体建筑有门楼、奉天坛等,基本保持了十一至十四世纪的建筑风格。据记载,十一至十四世纪泉州城区有来自波斯、也门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穆斯林共建造了七座伊斯兰教寺,数量之多,表明了泉州与阿拉伯地区密切的经济与文化往来。该寺是中国国内仅存的全部以花岗岩石与辉绿岩石建造,具有中世纪中亚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是伊斯兰教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重要历史见证。

30082ph015
七十年代泉州清凈寺外景
30082ph015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世界仅存的摩尼教教主摩尼的石刻造像,位于泉州城区南郊的晋江市罗山镇华表山麓,距泉州城区23.7公里。庵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初为草构,因名“草庵”。元至元五年(1339年),改为石构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三间,称“草庵寺”,寺内岩壁雕有摩尼教创始人摩尼光佛造像。草庵依山而筑,现存主体建筑为石构,后部架于山崖上。造像浮雕于庵内崖壁上。像高154厘米,身宽80厘米。造像为目前世界上仅有,极为珍贵。

30082ph023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30082ph023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2月04日

延伸阅读